【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60年“中秋节”变迁:“吃月饼”已非惟一选择
  作者:蒲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3 | 点击数:5363
 


   中新网10月2日电  今年的中秋节,与新中国建立60年华诞相逢。回首这一甲子的“中秋”,人们表达节日祝福的方式愈加多样,但其中的“团圆”之意却亘古不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幸福过中秋

  1949年的中秋节是10月6日,也就是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后。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上回旋的鼓声、鸣响的礼炮声、庆祝人群排山倒海似的呐喊声……都牢牢地留在了亲历者的记忆深处,直到60年后的今天,那种激动仍然无法释怀。

  但是在尚未解放的地区,“中秋”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人民解放军迅速南下,逼近广州。9月初,广州的各大酒楼、饼商开始打起月饼推销战,店门摆盆景,报纸登广告,但中秋临近,购饼送礼者仍寥寥无几。节后,各式月饼堆积如山。

  1951年:“抗美援朝”月饼模受欢迎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那年的市场上出现了“抗美援朝”月饼模。整个模子是用一块褐色方形硬杂木手工雕刻制作而成,凹槽直径在12厘米左右,比现在市面上的月饼要大。深度在2厘米左右,凹槽中手工雕刻的花纹线条流畅,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最具吸引力之处就是月饼模中间宋体雕刻的“抗美援朝”字样和一颗大大的五星。

  1954年:中秋节食品比以往丰富了

  在1954年发黄的《人民日报》上,有这样一则通知:中国食品公司北京市公司和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已经为首都人民准备好大批中秋节食品。在八月初,中国食品公司北京市公司的采购员就出发到西北区的甘肃和内蒙古草原采购牛羊。现在东北的苹果、广东的香蕉等已经源源运来北京。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已经采购和组织加工了一批肉、鱼、水果、月饼等食品;有些商品的数量,比去年增加一倍左右。为了便利市民购买节日食品,城区消费合作社将设立一部分临时水果摊和肉摊。

  1959-1965年:食物凭证供应少得可怜

  1959年,粮油副食和日用工业品已经按户口凭证限量供应了,过节的月饼生果等也不例外。

  自1959年下半年开始用粮票了,到1960年,拿着粮票也不容易买到月饼了。中秋凭证供应少得可怜的食物。月饼供应同上年看齐,价钱都贵了。中糖公司门市部的月饼卖10元一个。10元,在当时就是天价!一个青年工人月工资可能才20元,那一个月饼相当于半个月工资,按现在的收入计,相当于1000元一个月饼。

  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要想吃到作为节令点心的月饼,必须得有中秋节特供的月饼购买券。那一时期的月饼券与各类普通生活票证式样相仿,票幅较小,图案简单,用纸普通。月饼券的面额单位分两种:一种以重量计,如天津市第三商业局发行的“1958年中秋节月饼购买券(市区、汉民用)”月饼半斤券;另一种以份额计,如苏州市商业局发行的“1963年中秋月饼票”1份券。

  1966-1976年:很难买到月饼

  那一时期,月饼很“金贵”,是不少人难以看到的“稀罕物”。“赏月、吃月饼”还曾一度被禁止。

  1978年-20世纪末:中秋节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自1978年以来,中秋节的风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每年中秋节,中央电视台均举办专题晚会,共庆中华民族大团结。

  曾中断16年的上海冠生园在1979年重新生产自制中秋月饼,恢复供应,有“西施醉月”、“嫦娥奔月”、“平湖秋月”等若干种类。与此同时,为减轻中秋时集中购买的压力,月饼预约券也开始出现,而且供不应求。月饼券的印制愈加精美,用纸愈加高档,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这首深情婉转的《十五的月亮》在1984年的中秋晚会唱响,从此风靡全中国,成为那个年代的人心中永远难忘的记忆。

  1988年9 月12日,也是在中秋节前夕,台湾昌瑞轮号满载着70多名台湾同胞重回大陆,停靠在上海外虹桥码头。这是台湾第一艘载回内地探亲旅客的客轮,启动了两岸开放旅游的破冰之旅。

  步入90年代,中秋节不只是海峡两岸联络感情的重要日子,还是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手拉手的重要日子。90年代初,广州一饼家就在中秋前夕开始为顾客代办月饼邮寄业务,为各地的华人华侨传递浓浓的乡情。

  21世纪:“明月是一直有的”

  新世纪以来,中秋节邮票有了,各种中秋节祝福短信、漂亮壁纸层出不穷,“中秋节文化周”也沸沸扬扬,中秋节也成了法定节假日。2009年的央视中秋晚会又上新台阶——要全球直播了,“古典中国风”将吹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在人口流动加剧、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的现在中国社会,中秋节的传统意味“团聚”更让人向往和珍惜。

  传统仍然在悄无声息地继续,吃月饼,赏月,家人聚餐,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各地各族的中秋习俗也保留至今。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月饼也早已不是表达相思之情或者互相馈赠的惟一选择。另外,科技发展带来的通讯便捷,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中秋记忆。发送一条甜蜜的祝福短信,在QQ或者MSN上和家人视频连线,在网络论坛里求助“中秋怎么过”,在异乡和同学或者同事们一起开个中秋晚会。

  台湾淡江大学副校长高柏园说:“从台湾的中秋烤肉文化中不难看出,其实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会轻易消亡,只是它在不断转化之中。”在物质丰富的当下,月饼已经不是惟一的渴望和寄托,人们更渴望通过食物来分享彼此的心情、彼此的关怀以及彼此的想念跟思念。”

  “明月是一直有的,”葛剑雄教授说:“如果既注重传统节日的精神层面,又注重实际需求,传统节日一定可以世世代代延续,吸引更多的年轻一代。”(蒲波)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0月02日 11: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秋
下一条: ·2009各地中秋习俗集锦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