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海峡两岸学术论坛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专题研讨会海峡两岸学术论坛

黄树民:从民间文化研究看中国社会与文化
  作者:黄树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3-19 | 点击数:4904
 

.第一届海峡两岸学术论坛:学者论点.

 

  黄树民:
  从民间文化研究看中国社会与文化

  本文试图从研究民间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增进我们对中国社会、文化的了解。讨论重点有二:

  第一, 民间文化研究的素材与书写。

  人类学对「跨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从人类学对「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区分,讨论民间文化的产生与意义。其可能性有二。

  1) 小传统在修正后被包容到大传统中(即儒家学官所谓的「春秋之笔」,如J. Watson 研究的妈祖或M. Szonyi研究的福州淫祠)。

  2) 大传统投射到小传统,朔造地方特色(如科戴维比较宋明两代对闽南与珠江三角洲的经营而带来祖先崇拜的转变:祠堂/家庙,或道教的茅山派转为龙虎山派)。

  第二, 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如王秋桂教授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西方学术界发展出来观念、方法与理论是否能适用于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的研究?如何能达成此些学科的「本土化」?其相关的问题有二。

  1) 是否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出的特殊性的文化表征、社会建构、或个人行为?(如中国人所称的「家」,其衍生出来的「家族」、「家乡」、「家园」、「家国」等概念,在英语中就无法找到对比)。文化相对论可以推展到多远?(如A. Kleinman 解释在中、日两国的「神经衰弱」症,或J. Bonds 的Cultural Bound Syndromes)。

  2) 其反面的问题是有无「普同文化」的存在?有没有跨文化的概念与方法,可放诸四海皆准?

 

  黄树民
  现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

  主要著作:

  1981 Agricultural Degradation: Changing Community Systems in Rur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9 The Spiral Road: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Through the Eyes of a Local Leader. Westview Press. Translated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in Taipei by Living Psychology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1994 Ethnicity in Taiwan: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Co-editors Chen Chung-min, Chuang Ying-chang, and Huang Shu-mi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98 The Spiral Road: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Through the Eyes of a Local Leader. Second edition. Westview Press. Translated into simplified Chinese in Beijing, China, 2002 by Sanlian Publishing House, and into Korean by Yeesan Publishing Company in Seoul, 2003.

  1999 Imagining China: Regional Division and National Unity. (Co-editors Shu-min Huang and Cheng-kuang Hsu).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Plus over 60 articles in professional journals, edited books, and anthologies.)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魁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下一条: ·王秋桂:当代社会中的民间文化研究
   相关链接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
·“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施爱东]为民间文化事业培育青年人才
·《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5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4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