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地名的文化意蕴
  作者:陆军 陈长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6 | 点击数:6841
 


  难以想象,在一个没有地名的世界里,人类将怎样生活。在日常生活里,谁不能与地名发生着联系呢?家乡的地名,时时散发着泥土和生命的芳香,犹如一束情感纽带,总会勾起离乡游子的无尽情思;别处的地名,也会包裹着淡淡的异乡情调,引起人们的悠然神往和些许遐想。

  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表称地点的文化符号,地名之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它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记录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地名是活跃的文化细胞,特别是那些蕴涵丰富的重要地名,代表了中国文化经络上的关键穴位,组成一道道文化脉络,传达出中国文化之深处的信息。地名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包藏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一个地名常常对应着许多传说和故事,在这种叠加式的层累之中,曲折地反映出该地生活面貌的本真。毫无疑问,地名之命名,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产物,在其生命的起点上,它就被深深地打上了出生地之自然的和文化的胎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一地之名,赋予具有特定方位和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以名称,保存了其所代表的土地之地形面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从而成为其自然生态的档案,同时,它又记录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内容,包含了人们对地理实体的精神寄托,反映出该地民众的生存状态、活动轨迹、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特征。

  地名是一种文化遗产。诚如学者们所言,一切历史必定与某些地点有关,因而都是地理的历史。从人文地理学上来说,民族文化变迁的内容以语言的形式而在地名上之残留,使其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地名作为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而反映一地品格的特殊信息系统,留存着人们对特定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独到认识,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联合国通过的决议明确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人类不应该忘了自己的来路;我们对地名之时时触摸,就是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追寻与怀念。

  重视地名,是人类激活历史文化记忆的一种努力。作为写在大地上的历史,古人对地名之价值是有充分认识的。先人们用心地记载了大量的地名,从地名的音形义、历代沿革、命名规律诸多角度,也就是从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民俗学和民族学等层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文献。在当下,充分而有效地运用那些有意味的地名,利用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遗产,以之作为乡土教材,能够成为一种鲜活的爱家乡教育的生动形式,这对于唤起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在当前学术界、出版界重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之情形下,一大批关于地方文化的图书纷纷被投向市场。而对于承载了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尚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地名的文化内涵之挖掘尚远为不够,更有待深入。因此,推出一套《地名文化丛书》,既显得必要,又适逢其时。《地名文化丛书》是开放性的大型文化丛书,本着“反映当地特点,富有文化蕴涵,格调清新高雅,写来别有风味”的主旨,以城市为单元,筛选出一批有意义的地名,写其历史沿革,写其文化变迁,着笔于人的活动,凸现其文化意蕴;以流畅之文笔,写精要之地名,辅之以图,图文并茂,互为生发,相得益彰。

  (本文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地名文化丛书》一书总序,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节。)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09-07-29

上一条: ·[王晓平]风雅流播海天东
下一条: ·[蔡骥鸣]在海风里诗意栖居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雨婷]锦绣鞠艺·[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任积泉]新时代背景下河西宝卷传承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范长风]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
·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李亚星 格勒]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南京:让传统文化“携手”现代科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