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李祥林]从地域和民俗的双重变奏中看文化心理的戏剧呈现
  作者:李祥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1 | 点击数:18674
 
 
(二)
 
不必讳言,目连戏作为宗教戏剧本意是在酬神还愿、驱恶祛邪,由于封建文化的强势介人,其中夹带着不少糟粕性的东西,但是,若说目连戏在华夏文化史上广泛流传仅仅是因其浓厚的宗教意味和迷信色彩,那是远远不够而且相当偏颇的。事实上,本着去粗取精的原则,就巴蜀民间实践来看,搬目连以其原始又独特的表现形式把演剧、祀神、民俗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人民群众节日庆典、驱邪消灾、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具有非常鲜明的狂欢式全民娱乐色彩。川目连在其长期搬演过程中,形成了颇为鲜明的个性风貌,尤以“肖实求真性”和“世俗娱乐化”最突出。
一般地说,传统戏曲是讲虚拟重写意求神韵的艺术,犹如国画中的水墨写意,它不汲汲于形似而是一往情深地去追求神似,无意诉诸逼真肖实的舞台环境,而是尽可能让出时空给演员去表演,景随人走,境由人迁,从而调动接受者积极投人再创作,“各以其情而自得”。所谓行舟没有船,刺绣不见针,三五步行遍天下,六八人百万雄兵,诸如此类,皆是这种写意化审美原则的体现。不过,中国戏曲妙就妙在既有严恪的程式规范又有灵活的操作运用,它在明确倡导舞台上真戏假做的同时也不绝对拒斥表演中的假戏真做,因那是特殊的剧目和情境规定使然。为巴蜀目连戏所独有的“戏中餐”,即是这方面显例。《刘氏开荤》为传统目连戏固有,其他剧种多使这场戏杂技化,惟蜀中艺人又进而将其处理成真吃真喝的“戏中餐”。杂技化表演在四川亦见,如资阳河搬目连,这场戏就是让演员“变戏法”出场,当众从身上变出杯盘菜肴陈列满桌,甚至还有一坛启封后香气四溢的酒,令台下观众无不拍案叫绝。清末民初,内江金泰班的黄花客和同兴班的黄泰武均以擅长此道而驰名。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变出的是真食物而非假道具。刘氏大开五荤,一道道摆上桌来的正是巴蜀乡村宴席通行的“九大碗”,什么鸡、鸭、鱼、肘子、烧白、杂烩等等,热腾腾,香喷喷,引人食欲大动;不但摆的是真鱼真肉真宴席,剧中人还要敞开胃口大吃大喝,酒足饭饱;“戏中餐”非惟供台上人吃喝,台下观众席里也同时摆桌上菜,看戏者同有口福大快朵颐;不仅演《刘氏开荤》时要吃,开场戏《娶刘氏四》一亮相时就要吃……于是台上台下、戏里戏外,也就在这前后两台“同乐乐”的真吃真喝中浑然一体了。此情此景,在前述1993年四川绵阳会议上曾得到活灵活现展示,那次仅进餐用具就有30多张桌子、200把坐椅及上千件餐具。事实上,对“真”的看重及“假戏真做”恰恰是川目连有别于兄弟剧种的个性特征之一,而且,其辐射规模之大远远不限于这有吃有喝的“戏中餐”。请看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新戏》中是如何记述当年情形的:“蜀中春时,好演《捉刘氏》一剧,即《目连救母•陆殿滑油》之全本是也。其剧自刘青提初生演起,家人琐事,色色毕具。未几刘氏及笄矣,末几谋议嫁矣。……嫁之日,一贴扮刘,冠帔与人家新娘等,乘舆鼓吹,遍游城村。若者为新郎,若者为亲族,披红著锦,乘舆跨马以从,过处任人揭观。沿途仪仗导前,多人随后,凡风俗宜忌及礼节威仪,无不与真者相似。尽历所宜路线,乃复登台,交拜同牢,亦事事从俗……具老妪能解之功,有现身说法之妙也。”你看,剧中人生养婚嫁事事当真操办,礼仪规矩丝毫不容苟且马虎,还要穿街走巷招摇过市,真让人搞不清究竟是在演戏还是真有哪家哪户在嫁女。由此可见,打破戏内戏外的时空界隔,消除台上台下的心理距离,“看戏与作戏合二为一”,事事从俗,这在巴蜀目连戏搬演中是全方位体现的。如前所言,戏曲在表演上是重虚拟讲写意的假定性艺术,川目连在以“歌舞演故事”这点上亦大体符合此义,但它时时有意插入由虚而实的处理又显然是个例外,“肖真为主”构成了川目连特有的表演美学法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陶立璠]女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研究
下一条: ·[朱霞 李晓岑]云南少数民族农业科技成就
   相关链接
·“民俗文物与博物馆收藏”专题研讨会征稿启事·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
·《民俗研究》:2025年第2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
·[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民俗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