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钟宝贤]“口述历史”(Oral History) 的社会意义
  作者:钟宝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1-05 | 点击数:7402
 


  報章所見,名人領袖在應對傳媒、自辯立場時,總會用上「公道自在人心;歷史自有定論」等話語。究竟這兩句耐人尋味、含意神秘難測的說話,應該教平民大眾怎去理解呢?退一步想,「公道自在人心」話裡所指的人究竟是何許人?屬於甚麼時代、地域、宗教信念、性別、利益群的人?而「歷史自有定論」這話裡所指的歷史又究竟是誰人執筆寫的歷史?為何人而寫的歷史?又屬於那個時代、地域、政權的歷史?

  其實,歷史褒貶與人心背向都是無法中立的。不同時代、地域、人物怎樣演繹歷史事件已經內有一段值得我們深思的歷史;不同的演演繹方式正好反映不同時代與地域的歷史特色。退一步想,「誰是歷史敘述者?」這問題正好觸及歷史本質、功能與意義的討論,而「誰人才有資格去當歷史敘述者?」更涉及社會權力如何分配這敏感問題。歷史研究是一種人文活動,史學家所處身的地域、時間、環境往往影響了歷史書寫的方向和內容。黑澤明的電影名作〈羅生門〉所帶出的信息,正好警醒史學家歷史無法絕對中立這事實;所有歷史敘述也只反映敘述者的視線。同一歷史事件在不同時代的官修歷史裡,便往往出現截然不同的敘述方法,假設一宗被漢朝官史認定為「民亂」的事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統史論裡,卻往往可重新被定性為「農民起義」;任何一項歷史敘述都具備最少兩重意義:1)敘述者眼睹耳聞的「客觀資料」(factual data),如時間、地點及人物;2)敘述者的主觀立場(value judgement),如因果關係、宗教信念、正邪判斷等,而這主觀立場亦正好反映了敘述者身處的獨特歷史環境。究竟歷史事件是「民亂」抑或是「農民革命」可能只屬次要問題,相形之下,較耐人尋味的很可能是「民亂」版本的敘述反映了漢朝史官所身處的獨特歷史環境;「農民革命」版本的敘述則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所身處的另一種獨特歷史環境。所以,有史學家指出「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史書在記載前代史之餘,其實是反映了當代史家所身處的獨特歷史環境。

  口述歷史在中西人類社會的應用可追源至上古時代,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erodotus)、中國史家司馬遷等皆廣泛應用口述歷史,這趨勢在中古及近代也延續著,例如,十九世紀法國史學家米什萊(Jules Michelet)在書寫《法國革命史》(The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1847-53)時也援引了大量來自大眾的口頭證據。但是到了近二百年,「口述歷史」的應用卻漸漸衰落,事緣歐洲地區的國家主義高漲,「政治史」與「國家史」變成了歷史研究的一大主流,歷史視線皆是自權力中央、自上而下由政客的立場決定。歷史書寫都是以小眾精英、文字檔案為研究正宗;反觀芸芸眾生的平凡大眾、不著重留下文字檔案或者沒有文字的「落後」社區,卻往往被歷史書籍所忽略。其實,這種單以文獻傳統(相對於口述傳統)為中心的歷史研究,是十九世紀後半及二十世紀初才出現的潮流,這潮流的根源可追溯到啟蒙運動的懷疑論,成於十九世紀的德國,當時德國統一之初,中央政府進行強勢改革,一種學院式的歷史學專業慢慢成形,改變了歷史學家的社會地位,大學教授漸成了一個獨立的中產階級,有意識地要求歷史學與其他專業一樣,應當有其獨特的文字訓練,於是,以考證文獻為中心的史學方法地位被大大提升,歷史學與社會隔絕變成一種專業美德,歷史學家以為通過其政冶與社交孤立,更能為歷史專業加強其客觀中立性,史學崇尚不與富貴權勢與普通百姓交往,漸與群眾隔離起來,歷史研究變得更專業的同時,也變得更單一。從以上德國例子觀之,以文字傳統為主流的史學傳統,其實也是由它身處的獨特社會和歷史環境製造出來。

  近年來,在歐亞各地,「口述歷史」在傳統以文字檔案寫史的主流外,成功開拓了自己的生存空間。社會上不時出現「歷史不是政治領導、知識份子的專利」的討論,史學家、社會學家、女權運動者、社區工作者也紛紛出版「口述歷史」著作,替不立文字(或不懂文字)的小眾低下社區說出或唱出(例如山歌研究)其歷史,雖然這些作品的學術嚴謹性往往受學界置疑,而口述記錄也被指欠缺中立(如涉及主觀利益)及不準確(如記憶失誤),但口述資料仍不失為一項珍貴的一手資料(其中的偏見與主觀正好反映敘述者的歷史立場)。其實,「口述歷史」的應用增加了敘述歷史者的數目,擴闊了歷史敘述的視線,亦直接打破了歷史敘述可能出現的一元性及壟斷性。口述歷史把歷史敘述權擴展,把歷史自上而下的敘述方法改變,轉移了歷史研究的重心,為社會經濟史開拓出新的探索空間,對曾被忽略的階層及社群加以重新認識。口述歷史的應用在近年來變得廣泛,也令歷史研究變得更多元化、民主化。所以,口述歷史其實不只是一門歷史技法,它是一種理解人類歷史的新立場和態度,並可與文獻歷史互補長短,增加歷史知識的面貌。

  1. Paul Thompson, The Voice of the Past-Oral Hist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New Edition)

  出处:【《當代史學》(香港)第3卷第3期(2000年8月)】转自史学评论网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4-10-24

上一条: ·左玉河:口述历史能否给予“历史的真实”?
下一条: ·[沙林]谁述历史可凭信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
·[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
·[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杜韵红]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的博物馆现象研究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陈悦]妖怪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张志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
·[王霄冰 禤颖]身体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福田亚细男 菅丰 塚原伸治]民俗学的方法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