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林继富]《解释民俗学》后记及目录
  作者: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1 | 点击数:5703
 

 

  民俗学自诞生以来涌现出的诸多学派的理论追求目标就是对民俗进行解释。不同学者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解释民俗,自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不同时代的学者也将时代的特征、时代的方法和时代的思想反映到民俗的解释之中。中国民俗学建立的一个世纪,学人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民俗予以解释,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宗教学家、文学家和民俗学家等关于民俗的认识和理解对民俗学学科的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当我们跨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发展多样性充盈于地球村的时候,人们倍感民俗传统的珍贵,于是,大批有识之士竞相呼吁保护民俗传统。保护的举措和传统的重建自然少不了对民俗进行解释。为了给民俗解释提供更科学、更切合中国实际的视角,笔者萌生了写作一本《解释民俗学》著作的愿望。多年来,我在民俗学教学、研究中,对许多民俗学的理论问题进行过深入的反思,对在民俗学田野调查中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进行过务实的探讨。这些思考常常萦绕心间,于是我力邀曾经共同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从事民俗学教学和研究的王丹老师合作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她欣然接受。我们愉快而高效的合作,保证了书稿的顺利完成。这也就是今天摆在大家面前的这部著作。

  计划写作这本著作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真正动笔行文却是从2005年博士论文答辩后的5月28日至2006年的3月28日这段时间。十个月,除了必要的上课、田野调查和学术会议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书房里度过。有时不知不觉工作到凌晨,有时半夜爬起,为的是即时捕捉思考得来的灵感。写作的这段日子,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我面对空前的困顿,言不出的苦衷让我在写作中一吐为快。记得2006年的春节期间,繁重的教学任务直到腊月二十七才停止。上完课,我赶紧到弟弟所在的县城,找了一间僻静的房子,关掉通讯工具,每天超负荷地运转,计划中的任务是修改这本书稿。这个时候,有些癫狂,有些不尽人情。大年三十晚上,我完成了计划中书稿的二次修改。停下敲击的手指,合上滚热的电脑,不觉新年已经来临。外面的鞭炮比往年炸得更欢,推开窗户,夜空中焰火飞腾,礼炮花束如天女散花般美丽璀璨,装点着漆黑的夜空,驱散着冬夜的严寒,让我看到了黑暗而冰冷的世界里的点点亮光,那么耀眼,那么迷人,那么令人向往!我知道疯狂的礼炮在毁灭自己的当口送走了寒冷的冬夜,迎来的是和煦温润的春天。此时,心头涌起股股暖流,我好兴奋,好激动!

  写作这本著作的过程中,眼前时时浮现被刘魁立先生邀请参加新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民俗”条目写作时的情景。这个集体聚合了当今中国老中青三代杰出的民俗学家,我们彼此切磋、讨论。我从他们那里汲取了无穷的智慧,是他们对中国民俗学的理论思考和材料梳理为本书的如期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对刘魁立先生及这个临时集体里的民俗学同仁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书第十二章的部分资料由博士研究生桑俊和我的学生徐媛、白杨等提供,对她们的辛劳表示由衷的感谢!

  著作虽然出来了,可心里仍旧忐忑不安,因为深知自己的学养难以全面把握民俗的解释,好在我们还年轻,还在继续踏着荆棘丛生的解释民俗学的路朝前走。因此,本书的出版既是对过去的一个小结,又是迈向新的民俗学研究之路的开始。这里借用著名人类学家埃文斯-普理查德的话或许能够表达笔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不像大多数读者,我既然是知道努尔人的,就必须比他们更严格地评判我的工作,并且我可以说,即使这本书暴露了许多的不足,我还是高兴它毕竟面世了。一个人必须根据他已经克服的障碍和他已经成熟的艰辛来评判他的劳动,而按照这些标准,我不为我的结果感到惭愧。

 

目 录

绪论:时代呼唤民俗学

一国际化的学科

二学科的本土化

三时代呼唤民俗学

第一章民俗与民俗学

第一节民俗的界定

一作为词汇的“民俗”

二作为学科的“民俗”

第二节民俗学学科定位分析

一文化结构中的民俗

二民俗学的学科边际

三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

四民俗学的学科张力

第二章民俗的本质

第一节民俗是传统

一民俗传统释义

二传统中的民俗

三民俗传统的建构

第二节民俗是生活

一民俗是日常生活方式

二民俗是生活情感的表达

三传统与生活中的民俗

第三章民俗象征

第一节民俗象征释义

第二节民俗象征的结构

一民俗的本体结构

二民俗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中国民俗象征类型

一民俗象征的生成

二民俗象征的类型

第四章民俗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民俗的起源

一民俗起源研究的检讨

二古老性与现代性

三不确定性和定性原则

四民俗起源的动因

第二节民俗的传播

一民俗传播的路径

二民俗传播的结果

第五章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民俗的特征

一稳定性与模式性

二传承性与变异性

三地域性与族群性

 

  文章来源:林继富博客

上一条: ·[林继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转换研究——以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为例》后记
下一条: ·[林继富]读廖东凡先生选编的《世界屋脊上的神话和传说》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