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活动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新书发布会举行
  作者:安徽教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8 | 点击数:8262
 


  2008年新春伊始,安徽教育出版社为广大读者献上了一份精美的新年贺礼。

  1月10日上午,安徽教育出版社在北京贵国酒店隆重召开《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新书发布会。出席发布会的嘉宾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先生,以及文化部“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成员,全国各省市书店代表,北京各大媒体记者等。

  安徽教育出版社倾情投入、全力打造的典范性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研究员领衔撰写的“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结项成果。

  《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的作者队伍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六位著名民俗学家组成,体现了当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一本精心打造的关于中国节日文化的权威读本。

  全书内容包括文化部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完成的“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报告主体部分,以及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的起源、流变与节俗活动的文化阐释等。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了我国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关系,以及国家日历的历史变迁。

  2007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相继发表了《让我们亲近传统节日》、《调研论证将民族传统节日增为法定节假日深具意义》、《春节,中华民族天幕上的永恒明灯——萧放教授谈春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者谈中秋文化蕴涵 》、《端午节的生命在于其文化内涵——学者谈端午节》、《“感恩纪念”与“催护新生” ——施爱东博士谈清明节文化内涵》等专题文章,刘魁立、萧放、连山、黄涛、施爱东等学者对于四大节日的文化阐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大约从2001年开始,就陆续有学者建议为疯狂的假日经济注入传统文化内涵,建议取消五一长假,把五一长假的时间匀给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2005年,中宣部等五部委就曾委托中国民俗学会等学术团体对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进行过细致论证,并形成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指出:“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但是,目前“我国的传统节日无论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是在节庆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都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2006年底,文化部再次委托中国民俗学会进行了《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的课题论证,这次论证把重点集中在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具体的节日。

  2007年11月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节假日调整方案,其中春节假日起始时间由农历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经由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为了加深普通民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安徽教育出版社联系中国民俗学会“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组,组织课题组专家将他们的论证报告贡献给广大读者。

  我国的传统节日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这种历史积淀的群体性的庆祝活动,其核心功能在于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亲族团结、社会和谐,培育人们的美好情操、发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这些节日在一年的周期中具有严整的分布,循环往替,成为错落有致的体系,而且内涵丰富、多彩多姿。无论是在植物符号方面(春节的梅花、水仙;清明的柳枝,端午的菖蒲、艾蒿;中秋的丹桂;重阳的菊花……)、食物符号方面(春节的饺子、年糕;上元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以及居室装饰和衣物配饰符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不同节日里还伴随着各自特有的色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诸多竞技和游艺项目(旱船、秧歌、龙灯、高跷、拔河、划龙舟……)。严整的体系,丰富的内涵和无与伦比的多姿多彩,使得具有悠久历史而延续至今的民族传统节日历久而常新,装点着、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是广大民众心中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欢乐之歌。

  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存在许多误解,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本书旨在挖掘和阐释传统的节日文化。比如,许多人只知道“清明”是一个祭扫先人的节日,却不知道“清明”的本来含义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更不清楚“清明”起于唐代的寒食与上巳,原本是个盛大而欢乐的春季仪式。又比如,许多人只知道“端午”是为纪念屈原而立的赛龙舟吃粽子的节日,却不知道,对于古代先民来说,端午是个辟邪除瘟的日子。驱邪才是端午节最根本的使命,后来才又发展出对古代圣贤(屈原、伍子胥、曹娥)的庄严纪念。

  为了进一步认识和弘扬传统文化,学术界、出版界,以及宣传媒体都有责任为此提供支持,深入阐发传统节日的现实社会意义和功能,挖掘、提炼和发扬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体系,使蕴藏在民众当中的大量优良的节日习俗成为节日的共享元素,从而让大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向往传统节日、热爱传统节日,使这些节日过得好,过得有情趣、有意义。

 

  文章来源:安徽出版集团网站 2008-01-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访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研究员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