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明清时期的民歌、小曲与说唱
  作者:不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3 | 点击数:22490
 

清刻本“漱芳馆素卿歌俞调”图

清李调元《粤风》

    明清时期出现多种体裁形式的民歌。如北京郊区的“插秧歌”、四川邛州的“秧歌”、江南吴地的“山歌”、“棹歌”、湖南、江西的“采茶歌”、西南少数民族的“踏月歌”、“月歌”、“琵琶歌”等。明冯梦龙辑《山歌》、清李调元辑《粤风》都是重要的民歌歌词集。“薅草锣鼓”是山歌的一种,至今仍在各地流传,在湖北、湖南称“薅草锣鼓”,江西称“锄山鼓”、四川、贵州、甘肃称“薅秧歌”、陕西称“锣鼓草”、江苏称“栽秧山歌”或“打鼓唱唱”等。农民在插秧、锄草的田间劳动中击鼓唱歌,已有悠久的历史。《唐诗纪事》:“……耕者,曝背烈日中耘田,击腰鼓以适倦”。明王圻《三才图会》中有“薅鼓图”,是四川地区的“薅秧歌”,画面上数人在田中插秧,田边树叉上系挂扁鼓,一人执槌敲击。此图文字注解:“薅田有鼓,自入蜀见之,始则集其来,既来则节其作,既作则防其所以笑语而妨务也。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而无律吕”。击鼓唱歌者起了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的作用,所唱可能是粗犷的山歌调。

《文林聚宝万卷星罗》箫笛谱

华秋苹《借云馆小唱》

    明代的俗曲,种类繁多,流传广泛。明代中叶,颜自德选辑、王廷绍编订的《霓裳续谱》,选录了当时流行于北京、天津的俗曲唱词。华广生于清嘉庆九年(1804)编纂的《白雪遗音》,选录了遍及南北各地的俗曲和满族子弟演唱的岔曲唱词。明清俗曲曲谱流传较少,目前所知,明徐会瀛辑《文林聚宝万卷星罗》中有用工尺谱记写的箫笛谱,由《傍妆台》、《耍孩儿》、《苏州歌》与尾声《清江引》四个曲牌联缀组成,它们原来都是明代的俗曲曲调。清华秋苹编《借云馆曲谱》,刊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又名《借云馆小唱》,用工尺谱记写了十首俗曲曲谱。谱中所收《三阳开泰》、《五瓣梅》、《马头调》等都是较大型的俗曲,有的是由数支小曲联成的套曲结构,有的用帮腔形式演唱。清代贮香主人辑《小慧集》(有1821年序)收有俗曲《纱窗调》、《绣荷包》、《叹五更》、《杨柳青》、《红绣鞋》、《鲜花调》等曲调。《鲜花调》,又名《茉莉花》,原有十余段唱词,叙述传统剧目《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其第一段的《茉莉花》比喻爱情,借以抒情,流传最广,至今江浙一带和河北地区都有此曲流行,但曲调形态变化较大。《小慧集》所收曲调是目前所知最早谱本。俗曲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多种变体,演化出数量繁多的新曲调,其思想性、艺术性好的,朴实地反映了人民的情感。清同治、光绪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阖家欢乐》,是民间演唱俗曲的画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7-08-29

上一条: ·[罗敏]《山海经》:一部被不断误读的经典
下一条: ·[赵敏俐]楚歌、横吹鼓吹与相和歌在汉代的兴衰更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