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民族院校负责人研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路
  作者:夏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1 | 点击数:5239
 


  本报讯 近日,全国民族院校负责人集聚中南民族大学,研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探索民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创新之路。

  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是党和政府研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完善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理论研究基地。研讨会上,针对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途径,中南民族大学校长雷召海认为,民族院校以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创新的方向,以打造特色学科作为创新的突破口。要立足地域优势、贴近不同民族、选择不同侧重点,构建以地域、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特色科学和特色研究方向。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说,民族院校要切实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认识到它的功能和作用;同质化没有出路,多样化才是方向,要注重凝练研究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大力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对民族地区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学科体系。

  首届繁荣发展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高层论坛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承办。                (夏静)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4-21

上一条: ·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6月举行
下一条: ·无锡倡议:呼吁科学保护文化线路遗产
   相关链接
·[张怡 周全明]民间工艺创新设计的局内意识与局外意识·[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
·[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索朗旺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下“波罗木刻”传承与创新研究
·[孙正国]故事诗学的自主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
·[董帅]民俗类非遗创新转化的理念和模式探究·[陈在扬]磁州窑烧制技艺的传承创新与文化景观构建
·[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
·巴莫曲布嫫:加快构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中心·[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张治]媒体创新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实践初探·[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