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郭婷]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维护少数人权利问题的若干思考
  作者:郭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1 | 点击数:15659
 

 

[摘要]本文从当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无形文化遗产保护”这一热点议题入手,论述无形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少数人地位、权利保障等问题。本文认为,少数人群体创造的无形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否以及如何保护应主要取决于少数人社群的决定;在这些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少数人的发展权利应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本文还从维护少数人权利的视角,分析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与少数人社群的发展模式问题,并引发无形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与少数人文化教育等议题的思考。
[关键词] 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少数人;自主性;权利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3-0075-07  

 
一、“无形文化遗产”相关概念之辨析
 
2004年第56期世界博物馆协会刊物《博物馆》(MUSEUM)刊载了一组近十篇主题论文,讨论“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为了配合当年世界博物馆大会“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的主题,内容涉及“无形文化遗产、多样性与一致性”、“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会议:法律框架与全球认同的准则”、“无形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挑战与展望”、“无形文化遗产与当代非洲艺术”、“作为精神文化(META-CULTURAL)产品的无形文化遗产”、“语言: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播媒介”、“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从差异到集中(FROM DIFFERENCE TO CONVERGENCE)”、“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大会:批判地赞赏(A CRITICAL APPRAISAL)”、“无形文化遗产的登记:巴西经验”等方面,从法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视角探究了“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依据、保护模式、社群权利认定及无形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维护等议题。
在这些涉及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学术讨论乃至法律文件中,普遍使用“INTANGIBLE HERITAGE”一词,国内学者将其译为“非物质遗产”,或将“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民间文化”与之等同。《朗文词典》对“INTANGIBLE”的解释有两种,其一为“WHICH BY ITS NATURE CANNOT BE KNOWN BY THE SENSE OR DESCRIBED, THOUGH IT CAN BE FELT”,(其性质不能通过感官或描绘而了解,虽然能够被感觉到);其二为“WHICH IS HIDDEN OR NOT MATERIAL,BUT KNOWN TO BE REAL”(隐藏的或不具物质性的,但确知是真实存在的)。《朗文词典》对它的中文翻译为“难以捉摸的、无法形容的、难以确定的、无形的、隐形的”。
联合国“保护原住居民传统的原则和方针”中认为“INTANGIBLE HERITAGE”是指“其本质或使用方法代代相传的知识”,“未来可能会创作出来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和“音乐、舞蹈、歌曲、仪式、标志和图案、口头叙述和诗歌;所有的科学、农业、技术和生态知识,包括分类学、医学和对植物志、动物志的理性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2002:147)由此看出,人类思维过程(获取可用以理性利用的知识)和物质性实体(文学和艺术作品等)均在“INTANGIBLE HERITAGE”涵盖的范围之内,“非物质”的部分只是“无形文化遗产”的一个方面。而我国学者惯用的“民间文化”通常是相对于“精英文化”而言,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方式)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如民间信仰等)以及制度文化(如家庭组织形式、宗族、会社)等等。这与“无形文化遗产”在涵盖范围上并不重合。再者,“传统”一词是由拉丁语动词“TRADERE”派生,本意是指传承或传递下去,在文化研究中,它通常用来指被传递的文化因素,或一种集体智慧的载体,作为一个形容词(传统的),它意指持续性和连贯性,虽然本意并不含“过去时”的意味,但在一些文化中,“传统的”经常与“旧有”、“不发展”甚至“倒退”等充满贬低意味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这种对“传统”的理解方式是狭隘的。而“INTANGIBLE HERITAGE”不仅包含了旧有的生活模式,也包含了现在以至未来的生活模式,用普遍被认为代表“过去”的“传统”一词指代“INTANGIBLE HERITAGE”,容易使人忽视它的持续性。因此,本文采用《朗文词典》的定义,一律使用“无形文化遗产”指代“INTANGIBLE HERITAGE”。
“无形文化遗产”一词最早由日语翻译而成,来自日英两国在这一领域具有前瞻性的立法实践,目前在东亚的日本和韩国均使用“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总则》第二条对“无形文化遗产”做了如下界定:
“无形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使这种代代相传的无形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无形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机制
下一条: ·[万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的主体意识
   相关链接
·[陆平辉]民族关系的制度化调整策略分析:详论少数人权利保障策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