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盛燕 赵旭东]从“家”到“庙”
——一个华北乡村庙会的仪式变迁[1]
  作者:盛燕 赵旭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4 | 点击数:47287
 
 
这段碑文与龙祖殿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应该是出自同一个人手笔,据笔者了解,范庄本地有不少“秀才”式的人物,在刘晓辉记录神像位置的小册子上还有不少宣传范庄龙牌会的对联,如“古镇设醮古俗古风古流传,传人祭祖龙情龙韵龙文化”、“龙牌神韵古代传千古,龙的传人永远心连心”;还有一些宣传用的语句,如“民俗民风弘扬民族文化”、“觅民俗采古风五湖挚交会故土”、“龙乡龙里振奋龙的精神”等等。这些地方文化精英在这方面就能发挥作用,帮助龙牌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他们所创造的语句在宣传范庄龙牌会的龙文化、龙精神及其影响力等等。
而在左碑旁边支着几块木板,上面的海报上面写着龙牌会的组织机构,今年的人事安排如下:
 
二月二龙牌会庙会组织机构
会长:史振珠
付会长:刘苏军、刘英朝、罗小黑
女会长:史兴彩、米秋改
筹备会人员:
刘存珠、刘永建、刘苏军、罗小黑
田银庆、罗瑞华、谷增群、武小九
罗小锁、刘英朝、王春辉、刘二建
高军英、刘增献、赵小三、武茂臣
张成瑞、王秉军、刘胜改、史兴彩
米秋改、刘京魁、刘荣昌、武振奇
王保林、刘吉皂、刘金诺、武增羌
刘晓辉、武士英
各班负责人
龙棚:王春辉、刘兆鹏、高军英、武士英、刘二件、刘晓辉、武联贞
伙房:谷增群、罗小瑞、田二小
什好:李大旦、武小九
戏班:田银庆、刘增献
保卫:罗小黑、刘英朝
烧水:罗振英
文宣:罗小锁、王文全
烟火:刘苏军、田银庆、张成瑞、王兵军、孙黑旦
库房:罗瑞华、孙苟子、郭春发
会计:武小九、刘菓昌、武瑞杰、武振奇、王保林、李志民
 
一旁还有注明村民为龙牌会捐菜捐钱的明细海报,这些事物公开都意在展示龙牌会的公开透明性。龙祖殿上方还悬挂着“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大型横幅,龙祖殿前的院子里还树着迎风飞舞的龙旗,显得气势磅礴。
二月初一的早上,广播就已经开始宣读各种龙牌会的信息。初一早上6点村民们开始戒五荤,8点左右,人们慢慢聚集到龙祖殿前等待仪式的开始,各地的花会也陆续赶到,还有河北电视台与赵县电视台的新闻记者们也到达了。这天燕赵都市报组织传统民俗体验游的团队的到访,也给龙牌会增添了不少“人气”。会长们也在安排执行仪式的人员到位,到9时左右,由帮会的妇女齐唱“请龙牌经”之后,十几个男人一齐把龙牌从龙祖殿中抬出来安放到之前装饰好的龙轿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三农中国2009-01-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涛]走进“龙牌会”
下一条: ·[萧梅]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上)[1]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朱奕丰]看见她:国家话语与民间文艺实践中的女性叙事(1949-1966)
·[朱家钰]新媒介中泰山传说的创编与讲述·[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
·[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雅棉]女性庙事实践与信仰空间构建·[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叶育伦 查群]明清泰山庙产特征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
·[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