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人民日报专版:当网络牵手春节
  作者:人民日报科教部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6 | 点击数:17405
 

 

互联网专家曾明发——

网络还将继续改变春节

本报记者 赵亚辉

《 人民日报 》(2009年2月5日 15 版)


  春节期间,互联网上温情一片: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团圆的家人,或者身处两地的亲人,通过互联网,可以视频聊天,可以电子传情,可以轻而易举地超越空间的限制,在传统节日里实现“千里相会”的大团圆。

  互联网专家、中国网民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执行主任曾明发告诉记者,在牛年春节期间,“网上过年”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改变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演绎方式。

  比如,人民网等网站开展了网上大拜年活动,内容多样;很多人通过网络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并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很多网友撰写博客,记录自己过年的经历和感受;很多人在网上买年货、买礼物、买机票……

  “事实上,网上过年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是指网络改变了人们的过年方式,这也是网络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曾明发说,中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历经15年,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两年,互联网已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中国网民们正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快乐与实惠。

  如今,网上购物早已不是新鲜事,读书、看报、聊天、交友、听音乐、看电视……如此丰富多彩的网上生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上网,使得中国的网民数量迅速增长,已经接近3亿人,跃升为世界第一。

  “对于各种节日的过法,互联网的影响还会越来越大。”曾明发说,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有越来越多的网民热衷于网络生活,特别是25岁以下的年轻网民,他们把36%的时间花在网络上,甚至有很多人把一半以上的休闲时间用于上网。

  不但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可以在网上过,中国的网民还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不久前,每年9月14日被确定为中国网民文化节。曾明发说:“这是由网民自己投票选出的节日,2009年9月14日是第一个网民节,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09年2月5日 科教周刊

上一条: ·[马潇]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1949-1989)
下一条: ·[萧放]春节:民族的心结,亲情的驿站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春节申遗成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