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施爱东]刘三姐传歌路线图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5-10 | 点击数:5722
 

   关于歌仙刘三姐的身份,历来有许多说法。持“历史人物传说化”观点的学者多数引用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或王士祯《池北偶谈》等书记载,认为刘三姐是唐中宗“神龙中”(约公元706年)的歌唱能手,“相传为始造歌之人”“蛮歌之鼻祖”,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持“神话传说历史化”观点的学者则以钟敬文为代表,认为“刘三姐传说之产生,乃后人根据当地流行之唱歌风俗,加以想象所造成者”,也就是说,先有歌俗,后人为了解释这种风俗的形成,虚构了一个名叫刘三姐的歌仙。还有些学者认为刘三姐是古代的一位女巫,她唱的主要是巫歌。

1980年代以后,随着民间文学普查的深入,广东的民间文学工作者发现,在广东湛江、茂名、阳江、清远、肇庆、梅县等地,尤其是粤西地区,只要是歌俗盛行之地,到处都有丰富的“刘三妹传说”,其故事类型与广西的“刘三姐传说”几乎一模一样。
各地刘三妹传说大同小异,一般的说法是:当地有一名叫刘三妹的姑娘,特别会唱歌,有一位白鹤乡的善歌少年慕名前来对歌,两人对了七天七夜,不分胜负,后来两人都化为石头。或者说:刘三妹特别会唱歌,而且长得好看,被某人看上了,刘三妹为了逃婚,从某山岩上摔下来,后人就在此山岩上给她立一小庙,或直接用她的名字为此山命名等等。
关于刘三姐的最早记载大概要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的《三妹山》:“刘三妹,春州人,坐于岩石之上,因名。”这条文献被清代《蕉轩随录》做了放大:“广东阳春县北八十里思良都铜石岩东之半峰,相传为李唐时刘三仙女祖父坟,今尚存,春夏不生草。刘三仙女者,刘三妹也。《寰宇记》、《舆地纪胜》均载阳春有三妹山,以三妹坐岩上得名,今不知何在。”
更多的调查发现,在广东阳江、茂名等地,还有“刘三妈传说”,如乾隆以及道光年间《阳江县志》即记载说:六月村落中,各建小棚,延巫女歌舞其上,名曰跳禾楼,用以祈年。俗传跳禾楼即效刘三妈故事。闻此神为牧牛女得道者,各处多有其庙。
另外,在广东阳山、连县、罗定,广西富川等地,还有不少“刘三姑传说”,也是传说刘三姑曾在某一岩石上唱歌,后来因某一原因死于当地,当地人就在岩上给她立一纪念物。
更奇妙的是,在广东电白、高州一带,还有“刘三太传说”,当地方言中,太是太婆的意思。传说她不仅在这一带传歌,还因歌声曼妙,得了路人许多赏钱,但她除了自己衣食之用外,把多余的钱都送给路边的穷人了,后来遇仙,坐化于电白赤岭,至今山上还有刘三太庙。
据此,有些学者得出结论说,刘三姐大概是唐代的一位职业歌手,以唱歌卖艺为业,游走于两粤之间,类似于现在的一些著名歌星,到处走穴。
从三妹、三姐到三姑、三妈,再到三太,如果我们以刘三姐的年龄变化为纵坐标,以其传说的地理分布为横坐标,就可以画出一张精致的“刘三姐传歌路线图”:刘家三女儿,广东阳春人,容貌秀丽,尤擅民歌,少年即以歌名,人称刘三妹;稍长,北上广西发展演艺事业,在广西达到其事业之巅峰状态,人称刘三姐;中年以后折返广东,先在两粤交界的富川、连县一带传歌,人称刘三姑;越近老年,越趋故乡,在阳江、茂名传歌时,人称刘三妈;最后终老于广东电白,人称刘三太。
也有人从妈与太两字,猜测其曾经婚配,那个传说中和她对歌的白鹤少年(或秀才),其实就是她的情人,很可能也是她的丈夫,他们因对歌而互生爱慕而私奔,不知情者因两人突然失踪,以为双双飞升成仙。
这些说法都很有趣,也很符合口头传统的变异性特征,许多人借考证之名,其实恰恰创造了一种新的传说。有时候,学者也是民间传说流播的一个环节,正是借助了学者的话语权威,一些新奇神妙的传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我们通检民国以前的各种文献,无论是文人笔记还是乡土志,几乎只有“刘三妹”一种称呼。“刘三姐”一名成为当今通名,主要是因为1960年以来电影及歌剧《刘三姐》的影响。现代文艺的传播威力远胜于传统的口口相传,因而改变了历代以来对于这位南国歌仙的通俗称谓。也就是说,刘三妹由口头传统的“妹”成长为书面文学的“姐”,只是20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事。
那么,姑、妈、太又是怎么回事呢?
20085月,笔者在广东电白调查时,电白县文联崔伟栋等人告诉我们,刘三太就是当地一个很会唱歌的小姑娘,不是从外地来的传歌女子,她因为逃婚,从岩上摔下来以后,成了一个厉鬼,当地民众为了平息她的戾气,就给她建了一座小庙,但由于三妹是个小姑娘,不能受人跪拜,人们一跪下,神像就会倒下来,所以人们得叫她三太才行。
我们在电白霞洞找到这样一个“仙姑庙”,该庙庙联写着“姑婆威灵保良民,仙人显赫护全境”,神案上书“刘仙姑之神位”,庙旁插着许多信众奉献的锦旗,其中一面写着:“恭贺三太婆婆、白鹤境主:佑我合家安康,财源滾滾来!”另有一面则称之为“三太夫人”。据说电白的仙姑庙不只一座,在马踏圩的赤岭一带,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刘三太神诞,前后几日,四方村民要在庙前搭台演戏,在庙前燃放烟花,非常隆重。
可见,刘仙姑、三太婆婆、三太夫人,其实都是刘三妹。同一人物,当她出现在故事中时,总是以“妹”的形象出现,但是,当她作为神灵被奉上神坛的时候,却不能以“妹”的名义来接受祭拜,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婆婆、夫人、娘娘、仙姑、三太这样的尊称加到她的名上。电白人“嬷”读“嘛”音,刘三妈实为刘三嬷,也是一种尊称。
这些尊称颇似北方小姑娘自许为姑奶奶。姑奶奶既不代表她的年龄,也不代表她是否婚配,只代表她的尊贵与权威。也就是说,无论被称做三妹还是三姐三姑三嬷三太,或者三太夫人,都必须放回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看待,不能单纯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
所有被奉为神灵的女性,在民众的口头传统中都会被赋予尊贵的地位,如娘娘、妈祖、夫人、婆婆、太嬷、老母等等。她们不仅不是老太婆,相反,绝大多数都是未婚少女。
古人视未婚女子的非正常死亡为厉阴,凡是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会建坛以祭,以安抚亡灵。这些早夭女子一旦升格为神,就会很自然地从民间获取种种尊号,知名者如天后妈祖、金花娘娘、何仙姑、悦城龙母、临水夫人陈靖姑等。她们不仅不是做了夫人或妈妈的老婆婆,全都是妙龄早逝的如花少女。所以说,刘三姐年龄变化的纵坐标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v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邓启耀]信息时代的口述叙录
下一条: ·[金荣华]禅宗公案与民间故事
   相关链接
·[施爱东]发现刘三妹:乡绅曾光国的文化交游圈·[施爱东]刘三妹与刘三婆:女仙称谓的转换逻辑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
·[韦杨波]“刘三姐歌谣”考辨——兼谈作为非遗的“刘三姐歌谣”的保护与传承·[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刘三姐》的创编
·吴品仙:无偿传歌40载 侗歌声飘海内外·[施爱东]荷马不是一个人在歌唱
·[钟敬文]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1]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