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施爱东]私情歌谣与《吴歌乙集》风波*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2-27 | 点击数:18512
 

内容提要   由顾颉刚主持发起的中山大学民俗学运动是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一环。1928年夏,民俗学会主将钟敬文因经手《吴歌乙集》而被校长戴季陶以付印“秽亵歌谣”的理由辞退,民俗学运动受到重创。本文力图钩沉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分析所谓“秽亵歌谣”的文化本质及其相关搜集背景,追寻一段有意味的学科发生史,以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同学者之间文化观念的冲突,学校当局对待学术与思想的不同态度,先锋学者如何在夹缝中求得学科生存。

主题词  中山大学民俗学运动 顾颉刚 钟敬文 《吴歌乙集》 秽亵歌谣 

作    者中山大学中文系 施爱东

 
1928年夏,钟敬文先生因为经手付印《吴歌乙集》而被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辞退,理由是该歌集中有“秽亵歌谣”。这一事件,使声势迅猛的中山大学民俗学运动遭受重创,也是中国民俗学运动史上令人关注的事件,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只知有其事而未能悉其详。作者从顾潮女士处获顾颉刚先生未公开之日记,参照中山大学校史资料及相关文献,通过访问钟先生,力求翔实地复述这段历史,并就《吴歌乙集》中的私情歌及其相关背景作一分析。
 
一、《吴歌乙集》的诞生
北大歌谣研究会1926年7月出版顾颉刚《吴歌甲集》,一时好评如潮。胡适、沈兼士、俞平伯、钱玄同、刘复诸名士分别为书作序,钱序说:“这《吴歌甲集》,是咱们现在印的专集的第一部,颉刚先生!您做这事的首开风气者,厥功真不细呀!”刘复序更直白:“前年颉刚做出孟姜女考证来,我就羡慕得眼睛里喷火,写信给他说:‘中国民俗学上的第一把交椅,给你抢去坐稳了。’现在编出这本吴歌集,更是咱们‘歌谣店’开张七八年以来第一件大事,不得不大书特书。”[1]《甲集》的出版,影响很大,以致后来多有模仿而以名书者,如稍后的《闽歌甲集》、《吴歌乙集》等。
《吴歌乙集》的作者王翼之,与顾颉刚同为苏州人,受了顾的影响和鼓励,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搜集了100余首民歌,编成一书。
《乙集》的体例完全依照《甲集》,把“儿歌”分为上卷,其余“乡村妇女的歌”、“闺阁妇女的歌”、“男子(农工流氓)的歌”、“杂歌”四类分为下卷。胡适在《甲集》序中曾说顾搜集的乡村妇女歌和农工流氓歌少了一点,于是王翼之把搜集重点放在了这两类,用于补厥。
王翼之在《自叙》中称收到顾颉刚来信及读到《甲集》各家序言,受到鼓舞,经一年余而成《乙集》。事实上搜集时间还不到一年,因为1927年5月,王就向顾颉刚交了书稿。[2]
 
二、山雨欲来风满楼
顾颉刚到中山大学,主要是受了傅斯年的力邀,来中大之前,顾曾与傅说过想复办歌谣会,印《歌谣周刊》。到广州的第10天(1927年4月27日),就和钟敬文一起去拜访了掌管中大出版财权的伍叔傥,商谈歌谣会及出版事宜。由于顾的推荐[3],钟敬文1927年9月转入中大。10月16日,顾邀钟敬文等一起去傅斯年家,议定出版《歌谣周刊》。
后来为扩大研究范围计,正式出版时改名《民间文艺》周刊,钟敬文和董作宾主编,第一期开始刊出部分《吴歌乙集》,连载至第三期,因为打算印行“民俗学会小丛书”,《乙集》有幸列入计划,连载就中止了。
董作宾北上安阳之后,《民间文艺》“因放宽范围,收及宗教风俗材料,嫌原名不称,故易名《民俗》”[4]由钟敬文一人主编,同时的“民俗学会小丛书”也由钟敬文一人责编。
人手严重不足,编辑工作非常艰苦,但这件事也为顾和钟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同时也因大量经费支出而导致许多人的不满。
首先站到对立面的是顾的好友文史科主任傅斯年,傅虽是北大学生,但他1919年就出洋留学,北大《歌谣》周刊1922年才出版,傅仅知其名,不知其实,对“民间文化”殊无了解,在看过民俗学会的出版物后,认为“无聊”、“浅薄”。1928年4月29日傅顾两人在讨论研究所事务时终于吵了起来,“遂至破口大骂”[5]。顾在1973年补叙这段历史的时候在日记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傅在欧久,其欲步法国汉学之后尘,且与之角胜,故其旨在提高。我意不同,以为欲与人争胜,非一二人独特之钻研所可为功,必先培育一批班子,积叠无数资料而加以整理,然后此一二人者方有所凭藉,以一日抵十日之用,故首须注意普及……此意本极显明,而孟真(傅斯年)乃以家长作风凌我,复疑我欲培养一班青年以夺其所长之权。予性本倔强,不能受其压服,于是遂与彼破口,十五年之交谊臻于破减。”[6]
另外几位对出版物不满的人是伍叔傥、何思敬(社会学系主任)、汪敬熙(心理学系主任)。顾在1928年5月22日日记中写道:“孟真见告,谓昨日校中出版审查委员会开会,将研究所已审查之书重行审查,叔傥不肯以《民俗丛书》付议决,思敬至有‘《民俗丛书》将成顾颉刚丛书’之语。予作事太锐,招人之忌,自在意内。”
顾处理问题的方式很简单,马上给远在浙江的副校长朱家骅写了两封两千余言的长信,把伍叔傥阻止出版的事论了一遍。
朱家骅收到信,5月31日分别给顾伍两人回电,表示要继续出版,伍叔傥因此愤而提出辞职(后被挽留)。冲突表面上以顾的胜利告终。
民俗学会影响大了,各地书稿也纷纷寄到。有了朱的支持,1928年4至7月间,民俗学会编辑了一大批丛书,其中包括6月份出版的《吴歌乙集》。但是,钟敬文的辛勤劳动并没有为自己带来好运。
1928年7月4日,学校当局通知辞退钟敬文,顾在日记中写道:“敬文为学校所辞,谓是因《吴歌乙集》有秽亵歌谣之故,为戴季陶大不满意。然此等事由我主持,何不辞我耶?”顾颉刚日记此前一直称戴季陶为“戴校长”、“季陶”,此处直呼其名,可见其当时心情之愤怒。
时隔70多年后谈起此事,钟先生还是愤愤不平地说戴季陶“假道学”。
其实顾、钟都忽略了一个现实,当时戴季陶虽为中山大学校长,然而由于他身兼国民党政府数个要职,长期不理校务,实际主持校政的是副校长朱家骅。从中山大学校史资料上看,朱家骅这段时间在校,而戴反而没有在校的迹象,戴季陶之辞退钟敬文,决无可能是他自己发现“问题”,而后作出决定。唯一的可能是,众“道学”教授发现朱家骅(这也是一个来自北大,受过北大开明风气浸润的知名学者)明显站在顾的一边,当他们从《吴歌乙集》中找出所谓的“秽亵歌谣”之后,越过朱家骅,直接将“问题”提呈戴季陶。戴是国民党的理论宣传家,掌管“精神文明”建设,他不得不对这一事件作出反应,但是,当时顾在学界的名气如日中天,中山大学正处于“千金买骏骨”的阶段,顾的去留举足轻重,而钟敬文当时只是以傅斯年助教的身份进入中大的,辞退钟敬文是唯一可走的棋。分析这一事件,戴季陶越过朱家骅、顾颉刚辞退钟敬文,显然是由众教授策划,得到傅斯年同意甚至参与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刁统菊]嫁妆与聘礼:一个学术史的简单回顾
下一条: ·[施爱东]顾颉刚、傅斯年与民俗学
   相关链接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
·201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国际暑期研讨班在中山大学开幕·[施爱东]我们都是顾颉刚的私淑弟子
·[袁先欣]顾颉刚的古史与民俗学研究关系再探讨·[陈红玲 陈信宁]试论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
·[李向振]顾颉刚与早期中国民俗学·[郭佳]顾颉刚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与“层累造成古史说”的提出
·中山大学第二届饮食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中山大学“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可能性”论坛议程
·[马竹君]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李雪南]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调查方法探析
·[陈泳超]陌生的田野·[肖伊绯]“贺岁书”《新年风俗志》
·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国际论坛中山大学开幕·[赵李娜]中国现代民俗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开创与扭结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