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中国民俗学会专家建议将黄金周挪到清明中秋
  作者:信报记者 张守刚 实习记者 徐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3-01 | 点击数:4267
 

    本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主办的第三届“东岳论坛”开幕。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民俗专家昨天齐聚北京,传统节日放假、民俗“申遗”、“仿民俗”等成为论坛的热点话题。中国民俗学会提交相关部门的报告中,建议把清明节、中秋节打造成新的“黄金周”,将假期更好地和民俗文化结合起来。 

如何让春节过得更有年味儿,是很多国人苦恼的问题……
专家意见
建设新的“黄金周”
 
清明节、中秋节是否应该放假等一直受到社会关注。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黄涛认为,传统节日放假的问题比较复杂,是涉及好多问题的系统工程,比如经济消费、民族政策,还有放了假干什么的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需要慎重研究。”
黄涛介绍,20046月,中国民俗学会承担了政府有关部门交给的一项研究传统节日与法定假日问题的项目,成立了由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领衔的课题组。他们提出了下述放假建议:把原定的春节假日往前挪一两天,以将除夕包含在假期之内,并使民众有准备过年的时间;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纳入法定假日体系,各放假一天,同时在五一、十一各保有一天假日的前提下,把五一、十一各自原有的另两天假日移过来分给清明节、中秋节,以形成清明节长假和中秋节长假。这意味着,持续了数年的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将变成清明节和中秋节黄金周,实现了“大挪移”。
他透露,这个课题报告近日已经提交相关政府部门。“我们希望给传统节日增设公假的法案尽早出台,如果我们的建议方案通过,有望在2008年实施。”而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对记者表示,经过民俗学家和媒体的呼吁,他现在对传统节日放假的前景比较乐观。
 
打造传统节日象征符号
 
一旦清明节、中秋节等成为法定假日,这两个黄金周的含义无疑将具有极为浓重的传统色彩,打破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的消费特征。“民族传统的东西将被发扬继承,我们觉得这样更利于社会和谐。”黄涛说。
这个研究课题的成果还包括,集合各种力量打造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比如一提到西方的圣诞节我们就想到圣诞老人和圣诞树,我们也要提炼类似的象征符号。”黄涛具体解释说,比如清明节主要打造鲜花、风筝等象征符号,端午节打造龙舟、菖蒲、粽子、香草等,中秋节打造嫦娥、桂树、月饼等,春节则是鞭炮、对联、饺子等。他同时强调:“这些象征符号的打造同时要考虑适合于商家生产,将商业生活与民俗生活融在一起。”
 
除了恭贺,新年期间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分辨民俗
《印象刘三姐》是仿民俗
 
目前不少演出都打出了“原汁原味”民俗的旗号,其中哪些是原生态的传统民俗?哪些又是二手的仿民俗或凭空捏造的伪民俗呢?老百姓实难分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的叶春生教授,在这次的第三届东岳论坛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要把真民俗、伪民俗和仿民俗这三个概念区分开来。
 
而曾被宣传说是有着原汁原味民俗的《云南映象》、《印象刘三姐》和《丽江印象》等作品也被叶教授归类为仿民俗。叶教授说:“一些媒体的宣传混淆了公众视听,并且给公众造成了一定错觉,其实像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以及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和《丽江印象》这些只是仿民俗,而不能称其为原生态作品。”
在叶教授看来,生活原原本本产生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才是属于原生态的传统民俗。而像杨张二人执导的作品只是吸取了原生态元素后加以创新的。
 
关注申遗
申遗不应成赚钱的手段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在这次的学术研讨会上提高音量强调要抢救文化空间,而非“保护”二字,这充分体现了它的刻不容缓。除了呼吁强调抢救文化空间的当务之急,乌教授还对当下申遗的目的不纯给予了谴责。他认为,申遗是因为该文化面临着濒危,且有可能失去。但如果没有消失的可能就不存在申遗和保护的问题。然后对于现在许多申遗都抱有的不纯目的,乌教授用斥责的口气说道:“申遗不是为了赚钱!而有些人把申遗却当成了商品注册,确立品牌。正如我们在公路上就能看到的泸州老窖广告标语——中国独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难道不可笑?泸州老窖怎么成了遗产了?实际上我们批的是它的传统酿造技艺,但是他们却利用这个作为品牌的卖点,泸州老窖成了既拥有物质文化遗产——1573国宝窖池,同时又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国宝’。”
乌丙安教授希望在2007年度第二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应该把密切联系着亿万民众生活和心理愿望的文化空间的遗产保护列为重中之重。但是做到这一点的首要条件是不把文化空间的理解单单局限于地点和场所,而要按照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去理解它,并且要与实践相结合。(信报记者 张守刚 实习记者 徐可)  
 
评论
传统节日别只剩下“吃”
 
春节将至,除了拥堵的交通,北京的年味还体现在哪里?问问周围的年轻人,他们会告诉你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就是吃年夜饭、吃月饼、吃粽子,其他的活动则说不上来。但是他们对西方节日的仪式说得头头是道,例如亲手布置圣诞树、在袜子中装礼物、有圣诞老人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等等。五千年文明绵延至今,中国传统节日的仪式已经被遗忘得只剩下“吃”了,这样还怎么能要求年轻人热爱传统节日?
相比之下,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参加当地传统的“牛仔节”就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氛围:街头休息的座椅被装饰成农场里的草垛,宾馆电梯门布置得像斗牛场的大门,仿佛电梯门一开会跑出一头公牛来,而饭店服务员也都打扮成牛仔女郎……
什么样的空间和仪式,才可以代表春节的文化习俗?
只有将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空间和仪式恢复,才能说明我中华民族还有文化遗产。(张然)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文章来源:TOM 2007年02月22日 08时30分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让我们亲近传统节日
下一条: ·专家称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将推动国家认同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