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让村落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活水之源”
  作者:杨福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05 | 点击数:4707
 

  作为各民族文化的载体,村落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养育和传承至关重要,没有这些文化的载体,就谈不上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谈不上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

  一

  村落是人类群体生活、居住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区域单位,是人类由游牧狩猎社会走向原始农耕畜牧业所产生的一种定居形式。在世界上,差不多每一个种族和民族都经过村落社区阶段。即使到了现代,村落也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重要区域形式。只是社会关系和活动形式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深地基于血缘关系,而更多地依赖农村社区了。但共同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仍然对维系村落内部共同的文化以及情感、心理等起到重要作用。

  村落促成了人类文明的集团化,而且推动了文明的互动。人是社会性的人,生存环境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弘扬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提高地方的竞争实力、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以云南省为例,7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与乡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保护好乡村文化,是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根基和各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云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突出,保护意识不强。特别是当经济建设、城镇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产生矛盾时,一些地方建设性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和整治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诞生的一部法律。尽管有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但这些条例,关注的仅仅是特定的名村名镇,且尚无具体的实施细则,因此法规的完善还会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目前不能不引起我们警觉和正视的一点是,云南的很多乡村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在主流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着变迁,村寨民俗、歌舞艺术、节庆、传统民宅等有形和无形文化、村寨的个性特点在悄悄地衰落、失落。

  二

  云南的村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2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使云南的村落文化具有难以比拟的多样性。村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平台,不仅本土文化传承的根基在村落里,很多本土的文化人才也都是从村落里成长和培养出来的,如各种民间宗教专家、工艺师、歌手、民间草医等。从目前的情况看,云南很多国内外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广袤的乡村。

  以《云南映象》为例,它已经成为当代云南文化的一张名片,而它所依托的恰恰是云南各民族的乡村文化,假如没有云南迄今仍然还鲜活存在的农村民间艺术,没有那些来自各民族村寨的乡土艺人,就不可能形成《云南映象》浓郁的云南民族特色。

  云南杰出的彝族民歌手李怀秀、纳西族歌手和金花等人,在她们的村子及附近村落里,当今能把“海菜腔”、“嫁女调”等极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歌唱得很地道的青年人很少,在不少乡村里,民间艺术的薪火相传已经有了中断和濒临中断的现象。乡村文化能否得到保护与传承,关系到云南各民族文化能否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各种云南的文化品牌能否长久保持魅力,能否如活水源头般输送各类乡土技艺和艺术人才。

  又如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丽江重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依托的纳西族东巴文化,其根基和土壤在乡村,只有土壤和根基保护得好,不断产生优秀的乡土文化传人,东巴文化这个在全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才能长久地打下去。否则,东巴文化产业会日益沦为一种仅仅是表演性的、商品化的民间艺术展示。国内外的很多经验表明,这种展演性和商品化的民俗文化是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的。

  作为各民族文化的载体,村落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养育和传承至关重要,没有这些文化的载体,就谈不上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谈不上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如无村寨文化载体,也不可能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与活生生的民众日常生活场景融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假如没有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这样的白族银器铜器手工业文化名村,仅仅只有村子旁边那个貌似热闹的银器铜器超市,是不可能形成一种吸引人的白族手工业文化氛围的,村落是维系白族银器铜器手工艺文化的灵魂和生命的土壤。

  可以断言,如果大力推动村落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将会对云南以文化为灵魂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一种“活水长流”的作用。我们应该致力于营造更多这样的文化名村名镇,保持云南乡土文化土壤的持续丰饶。只有保护好村落的民族文化,并将其传承好,我们的文化创新才能有取之不竭的素材、资源和养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云南作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化资源,在村落的保护就更显得很迫切。因此,在目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重视保护和发展云南的乡村特色文化,应该列为重要内容。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08-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高丙中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下一条: ·[柯杨]“香道”小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