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巴莫曲布嫫]田野研究的时空选择与民族志书写的主体性表述
  作者: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23 | 点击数:9202
 

 

 说到田野,说到表述,我想用自己的史诗田野案例来做一个分析。这项工作持续了好多年,今天换一个角度讲。我要说到三个问题:时间问题、空间问题和时空表述中主体性问题。传统民族志意义上的田野作业一直被视为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一种学科特征,民俗学也同样以田野作业作为考量一项研究是否具有实证意义的重要指标。美国人类学家还认为,决定一项研究是否会被认可为人类学的有一至关重要的因素,便是这项研究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田野里的经历之上的。当然,这些民族志的立足点田野及其建构或如何建构,后来都遭到了各方面的细查和诟病,也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和个人经历的新维度。但是,无论从时间长度上看,还是从空间的定向性选择上来说,田野研究的时空选择,依然反映着作为研究主体的调查者对当地民俗传统的学术预设与解析性观照,同时也反映着田野关系中的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的互动思考,还关联着民族志表述中的学术伦理等问题。因此,从认识论角度看,从参与观察到民族志写作,从此地到彼地,从彼时到此时,始终都会贯穿着一种主体性努力,在田野之间思考民俗学者的立场和位置。换言之,这关系到民俗学的田野工作及其民族志叙事阐释,尤其是田野研究的时空选择、主客位关系、话语权力、知识产品等延伸维度。
 
首先,田野时间的长短问题涉及到田野内和田野外。民族志要求分析的时间段是在田野里的时间段,那么田野外田野内怎么区分?比如说,虽然我离开了田野,但是我的问题及其追踪还在继续,这怎么衡量?例如,我离开调查地回到北京之后,在解读文本中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歌手在其写本中用的是公勒俄母勒俄;但在其口头演述本中则用的是黑勒俄白勒俄。我必须马上跟我的歌者求证,通过电话上的继续追问,这两套话语系统得以证实,那么这一发现是我在北京整理演唱本的过程中发现的。因此,民族志分析中所要求的田野里便扩展到了田野外
 
第二个问题,田野空间的选择问题。这里,我主要想回应一下安德明提出的家乡民俗学的概念问题。“anthropology at home”中这个“at home”应该怎么理解?我觉得不好翻译。我的理解是本地人类学,指自己熟悉的地方,这和安德明的观点也是有对话关系的。安德明从中国学术史的角度出发,有其思考的特定向度。我用自己的例子来谈,我的祖籍在越西,但我却是在昭觉长大的,而我的田野则基本上是在美姑县境内完成的,与越西和昭觉的关系都不大;后来我发现我路过成都,回到北京,甚至到了美国,有关家乡的概念也随着所到之地一直在发生认同上的变化。那么,这个家乡从空间上该怎么界定呢?我想,家乡是随着外部参照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那为什么时空问题最后要跟表述连在一起讲呢?因为我感觉到必须要界定一个认同的前提,才能回答为什么变成了我们?因为我在我熟悉的地方做田野,那么我跟这个地方的人们肯定有一个认同,我们都是属于一个文化集团的人。但是我觉得每个人的自观他观其实是相对的,我是彝族人,但是我回到美姑还是他观,更确切地说,我不可能是完全的自观,也不可能是完全的他观,因为我毕竟不是当地人。比如,当地一个阿普(爷爷)跟我讲:你回来我很高兴,如果你穿着彝族服装回来我就更高兴了。他还是觉得我跟他们不一样,作为本民族的人来讲,我处在一个游移流动的位置上,有时候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边缘人。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小军]三足鼎立:民族志的田野、理论和方法
下一条: ·[高丙中]“民俗志”与“民族志”的使用对于民俗学的当下意义
   相关链接
·徐赣丽:《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赵旭东]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出版发布会暨“改革开放与乡村社会建设”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张多]田野突发事件与田野伦理
·[黄建兴]中国民间宗教的近当代转型——《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述评·专题║ 走向田野的神话学研究
·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陈进国:《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
·[刘宗迪]超越语境,回归文学·[毕传龙]城市手工行业知识的现代遗产
·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施爱东]一个技工与一群诗人的群殴
·施爱东:《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玄论战”》·黄任远:《伊玛堪田野研究报告:对赫哲族歌手吴连贵的调查》
·[祝秀丽]民间故事讲述的话语互动序列的研究·[吴新锋]作为方法与文体的民间文学志:民间文学田野研究中的叙事四面体
·社会的急剧变迁急需田野学者·[高丙中]用民族志书写“中国文化”
·[谭同学]中国乡村研究中的经验修辞与他者想象*·在田野中发现真正的学术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