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刘守华]论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刘守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24 | 点击数:10193
 

    2006年新年伊始,我们就迎来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件大喜事,文化部公示了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批推荐保护名录518项,其中湖北省占了20项,随后又在北京举办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使人们眼界大开。当下又值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推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8月,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制订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本来我们从2003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开始实施一项大规模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签字加入国际公约后,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使原本正在实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仍然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正如文化部周和平部长所指出的,这些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植被与灵魂根脉,也是我们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1]而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却使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面临不断毁坏与消失的厄运,因而抢救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便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一国和多国范围内结束激烈的阶级对抗与民族冲突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新生活的建设,显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由保护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到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不断扩展,这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进步。它表现出人们对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高度尊重,也标志着维护国家民族文化主权意识的增强,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项文化工程在我国的全面实施,对我们建设现代和谐社会无疑将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我们当下所进行的在普查基础上,选取若干最具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项目列入国家和地方名录只是这一工程的开端。随之而来的科学保护,任务更加艰巨繁难。国务院2005年3月26日发布的《意见》中,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已有了一个大致轮廓,这就是:

    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研究探索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护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和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2]这是对一些试点地区保护民间传统文化成功经验的概括,在今后的推广实施过程中将得到不断充实而更趋完善。这里涉及“文化生态”问题,就我多年在湖北从事民间文学与民俗文化研究的感受,我以为“文化生态”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通过研讨引起各方的关注。否则,所谓“科学保护”就难以落到实处而收到应有成效。

    民众不论是讲故事、说笑话,还是唱歌、跳舞、演戏,从总的发生学原理来看,可以说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可是这些民间文艺活动在不同时间空间之内的冷热兴衰,并非孤立事相,它总是和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条件和习俗相关联才得以蔚成风气,积久不衰。试以武当山麓“吕家河民歌村”那一带长时期盛行的民歌风为例,人们在地里干活时要打“薅草锣鼓”,放牛娃在山野互相逗乐唱“仗歌”,举办红白喜事时更要唱歌,办婚事唱喜歌“闹房”,办丧事唱阴歌“闹夜”,逢年过节时要唱歌“闹年”,建新房要唱歌“暖房”。而这一带从明代集聚几十万民工兴建武当山道教宫观起,就有着南北方民歌的丰厚积淀,加上武当山作为道教圣地长期营造的文化氛围,于是唱民歌的风气就融进民众日常生活而构成地方特色了。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文化生态”。人们在生产建设中,因过度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洪水灾害。经过这样的惨痛教训之后,人们才懂得保护环境,须从保护“自然生态”入手,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公众的共识。这样的道理,同样运用于文化建设。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从保护文化生态入手来实施民间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理念就是由此引申而来的。

    从这类事例可以看出,民间文化生态的构成,应具有如下两项基本特征:

    第一,它是围绕某项民间文化活动,由相互关联的各个方面构成的互动体系。“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不论何种民间文艺样式,它都不可能脱离相关的社会人文条件而孤立存活。

    第二,它以活态呈现,楔入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间,发挥着自己的特殊功能。其运动变化既是自发的,又有着一种内在动力使它世代传承不息,具有持续稳固的生命力。

    据此,我以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就要很好地从把握和保护这样的文化生态入手。活水才能养活鱼,这样的道理并不难理解。现在的问题就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毁坏;在此情况下,怎样保护、恢复和重建相关的文化生态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了。就我近年所知情况,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乡村民间文化生态的变化呈现出十分复杂多样的态势,因而从改善文化生态出发以求切实保护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也须有针对性地灵活对待,不宜用一刀切的办法简单从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30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下一条: ·[陶立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的理论与实践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