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2003年公约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2003年公约

教科文组织启动“非遗与新冠”平台
  作者:UNESCO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5-29 | 点击数:8148
 

   
   Traditional artists Venuca Evanan, Violeta Quispe Yupari and her mother Gaudencia Yupari have developed over the last few weeks a prototype mask that contains traditional designs based on the heritage of the Ayacucho region.
   © Venuca Evanan, Violeta Quispe y Gaudencia Yupari

   07/05/2020

  活态遗产是危机期间社会韧性和活力的来源
  作为疫情应对举措的一部分,教科文组织正在建立一个网络平台,以分享和交流疫情背景下的活态遗产相关经验,既包括疫情对遗产的影响,也涉及社区通过活态遗产增强社会韧性和活力的多样化方式。
 
  对活态遗产的影响
  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在线调查迄今所获得的信息反映,疫情对遗产产生了波及全球的影响。许多重大节日的相关活动和仪式被取消或推迟。一些社区无法无法使用表达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必需的文化和自然空间,以及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而另一些社区则因疫情限制,无法聚集在一起分享和享受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方面,而这些这对于他们的社区生活至关重要。
  这不仅导致许多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受到破坏,还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和从业者的收入下降。从事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的人多数在非正规部门工作,他们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尽管现在评估经济损失还为时过早,但全世界参与调查的手工业者都表示,由于他们在获取订单和原材料方面面临挑战,他们的生计受到了影响。
 
  应对危机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天然的活力,因而在面对危机时拥有一定的适应和发展能力。调查结果表明,尽管采取了检疫和隔离措施,社区仍在寻求继续实践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例如从哥伦比亚到委内瑞拉、从克罗地亚到意大利,许多圣周庆祝活动虽然在具体形式上做出了调整,但今年仍在进行。
  在线倡议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提供了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的新方法。在格鲁吉亚,传统的节日盛宴以网络形式继续举行,人们将摆放着传统食物和饮料的桌子摆在计算机屏幕前,通过视频相互敬酒。
  社交网络在帮助人们实现隔离的同时保持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必须经常巡游演出的印度拉贾斯坦邦民歌歌手来说,他们通过Facebook组织现场表演,从而与其他艺术家保持团结,继续相互激发灵感。
  居家隔离增加了在家庭环境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从牙买加到黎巴嫩,烹饪传统和手工艺等诸多传统文化习俗都在隔离之下重获重视。父母们按照祖辈传承的菜谱与孩子们一起烹饪,并在线分享他们制作的美食。
 
  增强韧性的工具
  尽管新冠疫情突显了活态遗产在危机中的脆弱性,但这种情况也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振兴和创造的环境,让被忽视的遗产元素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甚至孕育出新的内容。
  疫情背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要素正在发生变化,以支持和强化公共卫生措施。例如,秘鲁和中国的艺术家正在使用传统设计和工艺制作口罩;摩洛哥阿特拉斯山脉的柏柏尔人社区在传唱关于疫情的诗句;斯里兰卡的传统木偶戏在讲述隔离和社会疏离的故事;而塞内加尔守护秩序与正义的神话人物堪库朗则从晚上8点到黎明一直在街道上游行,监督各村庄实施宵禁。
 
  分享你的故事
  请通过教科文组织的网络平台探索关于活态遗产与新冠疫情的故事。
  在危机时期,活态遗产对我们所有人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我们相互关联的纽带,强化了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应对疫情之中,你是如何与活态遗产互动的?在这样的困难时期,活态遗产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请在我们的在线调查中分享你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你的”活态遗产与新冠疫情“经历。
 

  文章来源:UNESCO 2020-05-0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波哥大开幕
下一条: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将通过在线方式召开
   相关链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统夏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
·[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