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核心母题及分类方法
  作者:陈冠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5-13 | 点击数:6827
 

   摘要:鬼传说的核心母题为“消失”和“出现”,以此二者为基础,可进一步分出四种主要表现形态:消失母题为“于密闭空间”和“于开放空间”,出现母题则为“当下知道真相”和“事后知道真相”,据此还有更多细化的情节分类。在鬼传说的母题框架下,受不同的叙事成员、时空、目的和载体之影响,各种表现形态在传说文本中可择一单独使用或任意排列组合,甚至创新多样化的表现样式。通过交叉验证古今鬼传说的母题表现形态,不仅体现该分类法的有效性,更得以说明我国鬼传说在叙事母题上的传承现象。

  关键词:都市传说;鬼传说;母题;类型;分类方法

 
  当前国内关于鬼传说的科研成果主要分三类:一是对欧美学术著作的译介,二是前辈学者对国内较知名的鬼传说进行个案研究,三则多为硕士学位论文。由于缺乏整体的系统性观照,我国的鬼传说始终未形成稳定的观点共识和掷地有声的创新论述。为明确鬼传说的概念指涉,笔者曾以西方都市传说(Urban Legend)的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实际的文化现象,将中国当代鬼传说的外部特征概括为以下十五点:
  1.以超自然的人类鬼魂为叙事主体;
  2.贯彻“死生有别”的传统观念,亡者和生者的界限分明;
  3.承第2点,若生者和鬼魂接触,便会导致惊吓、伤亡等事故;
  4.承第2、第3点,若生者知晓亡者的鬼魂身份后,便不会出现或持续人鬼相恋、交好的情节内容;
  5.承第2、第3点,以此观念为基础,强调并实现恐怖感的叙事效果;
  6.核心情节必发生于近期、当下,而非“很久很久以前”或古代任一时期;
  7.承第6点,核心情节多被强调为讲述者自身经验或是其周遭认识之人所亲历;
  8.承第6、第7点,以此背景为基础,强调并营造真实性的叙事效果;
  9.主要叙事目的为休闲娱乐,并在社交场合中起到人际关系的维系作用;
  10.承第9点,具有“道德悬置”现象,不以惩恶扬善等道德教化为主要叙事目的;
  11.不试图解决人鬼间的冲突,反而多突显二者间的对立矛盾;
  12.承第11点,传说主角多以程度不等的惊吓或伤亡为结局;
  13.承第11点,倘若有化解人鬼冲突的情节,多一带而过,不会成为主要内容;
  14.在最短情节中具备起承转合,能形成逻辑结构完整的叙事;
  15.在确保传说的母题、情节基干、叙事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作用下,对“实名”的使用有选择的弹性。
  综合以上数点可推论,当代鬼传说是一种在短小却结构完整的叙事篇幅内,以超自然的鬼魂为叙事主体,通过强化人鬼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危险及真人真事的情景渲染,来激发阅听人紧张不安和感同身受的联想,由此营造恐怖感与真实性的叙事效果,进而实践人际交流的娱乐目的,并可依时代为界划定当代与传统之别。需特别说明的是,我们针对鬼传说所概括出的十五项外部特征,目的是从我国当代大量以鬼魂为主题的民间叙事中,明确并集中突显笔者的研究对象——鬼传说,并将其他使用相同主题且具完整情节结构,但不符合十五项特征的文本排除在外,因其与本文关注的鬼传说相去甚远,故先笼统称之为“鬼故事”以示区分,关于其实际的类型属性和叙事特点便暂不深究。
  关于类型(Type)和母题(Motif),美国学者斯蒂·汤普森(Stith Thompson)曾明确指出:一种类型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完整的叙事作品来讲述,其意义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故事。组成它的可以仅仅是一个母题,也能是多个母题。而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一般可分为三类:故事中的角色、涉及情节的某种背景、单一的事件。换言之,类型是由个别或多种母题所组成,若欲掌握某种民间叙事的类型特点,透过厘清其母题便能准确地找到有效且合理的分类方法。
  本文即以鬼传说的概念为基础,试图梳理出鬼传说的核心母题及其分类方法。研究对象以当代鬼传说为主,传统鬼传说为辅,而传统鬼传说又以《太平广记》为主,《清稗类钞》为辅,分别以北宋前的中古志怪作品和晚清前的近古灵异叙事来作为传统鬼传说的代表。先立足于当代鬼传说,再朝传统鬼传说进行纵向拓展,藉此验证鬼传说在母题传承上的叙事传统和历时性特点。
 
  一、鬼传说的分类现况
 
  研究都市传说的代表学者布鲁范德(Jan Harold Brunvand)曾将都市传说分为:经典的汽车传说、钩子和其他少年恐怖传说、可怕的污染、尸盗、令人难堪的裸体、购物的噩梦、正在生成的传说共七类,里头可见的鬼传说是在“经典的汽车传说”中的《消失的搭车客》以及“正在生成的传说”中的《幽灵卡车司机》和《幽灵客机》。在这之后,布鲁范德又陆续搜集到数篇流传于美国的当代鬼传说,并将其编入《都市传说类型索引》中:
  “关于汽车的传说”类型下的“超自然故事”中列了《消失的搭车客》《汽车里的死尸》《鬼魂为垂死之人求助》。
  “恐怖传说”类型下的“其他恐怖”中列了《幽灵马车夫》《地狱之井》《哭泣的女人》《血腥玛丽》。
  “商业和职业传说”类型下的“其他技术”中列了《幽灵录像带》。
  显而易见的,首先,将鬼传说按“汽车”“恐怖”“商业”三种截然不同的面向进行划分,易出现争议和误解,布鲁范德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寄望后进能有所突破。其次,与我国文化不同的是,相较鬼传说,欧美都市传说中真正占多数的还是以谋杀犯罪、意外事故、幽默绯闻为主流。尽管如此,布鲁范德的观点在学界依旧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甘露便将国内灵异传说分为:困扰人的现代通、科技之谜、无法侦破的案件、购物的噩梦、恐怖传说、正在生成的传说共六类。但作者却未能在明确自身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将西方理论和国内实际的文化现象做出有机融合,遂出现如“科技之谜”中列入外星人的传说、“无法侦破的案件”中面临搜集不到文本的窘境,甚至“恐怖传说”中还收录了吸血鬼传说。
  毕业于中正大学的陈秀华根据自身硕士论文改写出版的专著中,尝试将台湾地区的女鬼故事进行分类:
  (一)成鬼原因
  1.自杀
  2.他杀
  3.意外
  4.绝祀
  (二)生前身份
  1.幼女
  2.闺女
  3.妇女
  (三)遇鬼情节
  1.因果报应
  2.主动求助
  3.借尸还魂
  4.捉交替
  (四)遇鬼地点
  1.后花园
  2.水/井边
  3.山/林内
  4.校园
  5.隧道
  6.梦境
  虽说该分类各条目的准确性有待斟酌,但此四大类着实代表了当下我国鬼传说最常见的编排方法。比如林美容便把鬼传说先依场景分为:家鬼、校园、医院、部队、饭店、行车中、墓仔埔和山林共八类,再从鬼魂的身份分为:女鬼、水鬼、外国鬼、竹篙鬼、捣蛋鬼和新亡的魂共六类,最后根据事件再分为:鬼压床、鬼附身、鬼打墙、捉交替、丧煞和鬼来讨共六类。而高芷琳则是将澎湖地区的女鬼先按身份分为:家鬼、水鬼、无恶意的陆鬼、厉鬼共四类,再依女鬼的作祟原因和方式分为:因不舍生者而回家探望、要求寻找另一半、惊吓生者、伤害生者健康或性命、于死处流连不去、附身降乩等六类。上述这几位学者对鬼传说的分类皆力求全面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来梳理鬼传说的类型框架。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选择特定条件来归纳鬼传说的类型,如李家恺参照坊间流传的鬼故事书籍的分类方法,将鬼传说分为:学校、军营、医院、旅馆共四类;无独有偶,杨斯康同样以事件场景作为鬼传说的分类依据:私人空间鬼故事(家里的鬼故事、校园鬼故事、出租屋鬼故事)、过渡空间鬼故事(医院鬼故事、庙里的鬼故事、赌场鬼故事)、公共空间鬼故事(十字路口鬼故事、开车的鬼故事、酒店鬼故事)等三类。而赵莉则以网络鬼传说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盗墓鬼故事、校园鬼故事、出租车和公交车鬼故事、电梯鬼故事、殡仪馆鬼故事、手机短信鬼故事、通灵故事、鬼打墙和鬼遮眼和鬼压床类故事、黑白无常鬼故事、猫鬼故事、网络鬼故事共十一类。除此之外,医学社会学出身的林淑铃以独特的专业视角根据讲述者对灵异经验文本的反应来分类:泰然自若、宁可信其有、选择性相信、不信邪共四类。陈云根则按代际关系将鬼传说分为第一代的鬼故事:移民对于上一代的歉疚心理和第二代的鬼故事:当代的城市痛苦生活两类。
  《太平广记》在学界不乏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多出于古代文史哲专业,故惯以志怪小说的视角来审视其中的《鬼卷》,在近年的学位论文中还常将该卷的内容分为:人鬼相恋、人鬼交往、鬼显形、遇鬼经历、善鬼助人、恶鬼害人、鬼求助人、鬼报复人、预示吉凶、梦中鬼、误闯冥界等诸类。罕见以民间文学的学术立场及古今传承的对比视角来展开论述,由于各专业解读文本的观点有别,古代文史哲所总结出的分类方法未必适用立足于民间文学和都市传说理论下的鬼传说。
  综上所述,从目前海内外学者对美国都市传说、中国鬼传说、《太平广记·鬼卷》的现有分类来看,尚存以下八点改善空间:
  1.鬼传说的资料不足。如欧美都市传说中关于鬼传说的文本材料过少,导致分类上的局限。
  2.混淆鬼传说和鬼故事的差异。如出现“人鬼相恋”“人鬼相交”的类型条目,忽视鬼传说中强调“死生有别”的恐怖感、发生于近期和当下的真人真事以及“道德悬置”的娱乐性特征。
  3.分类前提的限定范围过小。如限定在澎湖地区流传、采网络载体呈现、以女鬼为叙事主体的文本,所得出的结论虽指向明确,却也有片面化的缺陷。
  4.个别条目出现可并吞其他条目的现象。如“遇鬼经历”“惊吓生者”“无恶意的鬼与厉鬼”等条目都具备合并各自分类体系下其他条目的条件。
  5.分类条目无法有效涵盖、体现文本的实际情况。如以“鬼魂身份”“鬼魂外形”“事件场景”等为标准所列出的类型条目均有限,无法满足现有鬼传说的所有内容。
  6.条目自身的概念划分不明确。如杨斯康在“事件场景”的分类标准下提出了“私人空间”“过渡空间”“公共空间”的概念,但实际上“过渡空间”和“公共空间”并无二致,且校园应属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也存在争议。
  7.条目间的分类标准不同。如多位学者将“现身动机”和“鬼魂言行”各自的条目编排在同一类别中,赵莉的分类标准则混合了场景、情节、媒介物,等等,甚至当中还有将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混为一谈的现象。
  8.忽视母题在传承与组合上的作用。如陈云根以“代际关系”为视角的分类从叙事群体的生活背景切入,具有一定程度的启发意义,但这仅能作为文化现象的解读方式,而不适用于实际的母题分类。因为若将叙事文本如此一分为二地进行切割,便有可能因过分迁就历史背景而忽视人们在叙事中承袭、转移、重组文化记忆的行为。
  这些不足之处,都使现有的鬼传说分类方法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受到限制。且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所得出的条目纷繁杂乱,表面上各成体系,实际上却容易彼此重合,甚至自相矛盾,运用起来更是琐碎费力,极为不便。故找出我国当代鬼传说的核心母题并由此归纳出简明扼要的分类体系,不仅是对都市传说的深化探究,对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也是一大补足。
 
  二、鬼传说的核心母题
 
  由于国内对当代鬼传说的研究较罕见,故笔者曾尝试对百余篇中国当代鬼传说进行分类。本文将以原有的分类框架为基础,结合近年通过采访、书籍、报刊和网络等方式搜集到的500余篇传说,依照其使用规律和原则重新进行调整:明确以人类鬼魂为首要叙事主体,并根据传说中鬼魂推进主要情节发展时必须使用的关键、典型之行为,将其定为核心母题,即“消失”和“出现”。在鬼传说母题的语境下,“消失”和“出现”的所指有别于惯用的字面意义,其有五点特征:
  1.发生在主要情节的叙事转折、高潮段落;
  2.承第1点,以鬼魂为叙事主体,借鬼魂特定、异常且具标志性的言行或身份来体现;
  3.是传说主角判断、知晓鬼魂亡者身份的条件之一;
  4.承第3点,核心母题有助于鬼传说营造及落实恐怖感的叙事效果;
  5.以核心母题为基础,依照传说主角知晓鬼魂亡者身份的时间顺序和方法,可分为“当下知道真相”和“事后知道真相”两类,据此可将情节再细化为多种表现形态。
  鬼传说的核心母题具统摄性,能有效涵盖我国古今鬼传说的各种情节表现形态,不论鬼魂身份是男女老少;成鬼原因为溺水、难产、自杀或他杀;现身动机是无故、辞别、求助或捉交替;现身地点在学校、酒店、医院或交通工具里;等等,都能有效地依序归类和统整至“消失”和“出现”这两个核心母题下。且以核心母题为纲领及据此所归纳出的情节表现形态更得以规避当前学界在分类条目上无限叠加的失序情况,从而梳理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完整全面的鬼传说分类体系。其基本的母题框架拟为:
  在此母题框架下,各种表现形态视不同的讲述场合、参与人员、载体形式、叙事目的、篇幅长短、情节铺陈等因素可择一单独使用或任意排列组合与叠加,并可在该母题框架的基础上,依当下叙事的时空背景、社会需求、生活经验、个人喜好、其他异文等条件下创新出多样化的情节表现样式。
  (一)消失母题
  该母题强调鬼魂在传说中突然凭空消失的行为,且该情节是推动整篇传说进入叙事高潮的关键。在使用过程中,可按鬼魂表现消失的场景区分为“于密闭空间”和“于开放空间”。
  第一,“于密闭空间”。如传统鬼传说《长小岩魂归》:
  一日薄暮,其妻见小岩自外入,倏不见,惊告于人。
  当代鬼传说如《消失的水军》是描述在海军服役的主角某日于军舰内部的走道上遇见一名水军,但在上楼梯时该水军却在主角面前突然凭空消失。
  第二,“于开放空间”。如传统鬼传说《王鑑》:
  长林下见一妇人,问鑑所往,请寄一幞,而忽不见。乃开幞视之,皆纸钱枯骨之类。
  当代鬼传说如《一对苍白的夫妻》是描述主角夜晚在路上迎面遇见一对面孔苍白的夫妻,当主角将要和这对夫妻相撞时,他们却突然化成一团白云并消失。这四篇传说皆属典型的“消失母题”,借现实空间的条件限制来强化鬼魂行为的不合理性,从而突显鬼魂的亡者身份并为生者营造恐怖感。由于“消失母题”具有当下便能使传说主角明白鬼魂亡者身份的作用,故均属于“当下知道真相”的叙事类型。
  (二)出现母题
  该母题是透过鬼魂违反常理的现身行为来实现恐怖感的叙事效果。由于以事件场景为前提对鬼传说的“出现母题”无法起到有效的归纳作用,故参考传说主角知晓鬼魂亡者身份的时间顺序和方式方法来作为划分标准,可将其分为“当下知道真相”和“事后知道真相”两大类。
  1.当下知道真相
  在该类型下,每当文本中的鬼魂一现身,传说主角便能立即知晓或辨别出鬼魂的亡者身份。通常该类型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态,分别是“鬼魂的现身方式”和“鬼魂的特殊身份”。
  (1)鬼魂的现身方式
  一般而言,该形态常以“不合理的言行”“鬼魂瞬间变脸”“出现部分躯体”和“从他人口中得知”这四种方式来体现。
  第一,鬼传说最直接的叙事方法便是采用“不合理的言行”,如传统鬼传说《王戎》:
  安丰车中卧,忽见空中有一异物,如鸟,熟视转大。渐近,见一乘赤马车,一人在中,着帻赤衣,手持一斧。
  在当代鬼传说中也有类似的悬空飘浮情节,如《单车老伯》便描述主角半夜骑机车上高架桥,并一直都骑在外线道。骑行中主角突然注意到自己右侧紧跟着一位骑单车的老者,最后发现老者竟是凭空骑在桥体之外。
  第二,“鬼魂瞬间变脸”是借意料之外的经验反转向传说主角揭示鬼魂的亡者身份,如传统鬼传说《王垂》:
  见一妇人于树下,容色殊丽,衣服甚华……半夜后,妇人至。直入船,拽垂头,妇人四面有眼,腥秽甚。
  当代鬼传说也依旧保留此类情节,如《没有下巴的鬼》就描述主角某晚误入城门附近的一个小房间,看见里面有四个人在打麻将,突然这四人同时转过头来和主角对望,竟全是红眼睛、没下巴的模样。
  第三,鬼魂可借“出现部分躯体”来向传说主人公表明自己的现身,如传统鬼传说《房玄龄》:
  夜深对食,忽见两黑毛手出于灯下,若有所请。
  这是以凭空出现一双手来演绎“出现母题”,而在当代鬼传说《便器里的脸》是描述主角晚上如厕时,隔壁间传来讨烟抽的请求,但从门缝底下递烟过去却没人接,当主角完事起身后,低头竟看到马桶里有张微笑的脸孔。此篇则是单以头颅来体现鬼魂现身的突兀。
  第四,“从他人口中得知”的表现形态是指传说主角看不见鬼魂,但主角身边的配角却能看见鬼魂并当下就会告知其真相,如传统鬼传说《赵吉》:
  有一远方人,过赵所门外,远方人行十余步,忽作蹇。赵怪问其故,远人笑曰:“前有一蹇鬼,故効以戏耳。”
  再如当代鬼传说《背着妈妈》是描述一对夫妇吵架,丈夫一气之下将妻子杀害并把尸体埋在院子里,过了几天,丈夫好奇孩子怎么不关心母亲的去向,孩子却表示很纳闷:为何父亲要一直背着母亲?这两篇传说的主角都看不见鬼魂,但只需他人的一语道破,便能立即知晓真相,且无论配角是否意识到鬼魂的亡者身份,对情节发展和叙事效果皆无任何影响。
  (2)鬼魂的特殊身份
  通常该形态多以“亲朋好友现身”“前代人物现身”和“不合理时空现身”这三种方式来体现。
  首先,已故的“亲朋好友现身”。
  这是鬼传说常见的情节,在恐怖之余多带有追思的温情。一般亲友的鬼魂在生者面前现身常见有“无故”“辞别”“提醒”和“求助”四类动机。
  第一类“无故”现身,如传统鬼传说《马震》:
  有一妇人,从东乘驴来。渐近识之,乃是震母,亡十一年矣,葬于南山,其衣服尚是葬时者。
  在当代鬼传说《奶奶晚上看到刚过世的爷爷回来》则是描述主角的奶奶在爷爷下葬后整整一个月,每晚起身去如厕时都会看见爷爷坐在生前最喜欢的藤椅上。在此类形态中,传说主角和亲友的鬼魂不会有实际的交流接触,仅为一场生者和亡者的偶遇。
  第二类“辞别”现身,如传统鬼传说《朱泰》:
  朱泰家在江陵,宋元徽中,病亡未殡,忽形见,还坐尸侧,慰勉其母。
  在当代鬼传说《回来的母亲》也描述主角的母亲于凌晨四点半在医院逝世,主角的舅妈则于当天凌晨五点时突然惊醒,从床上坐起后看见主角的母亲穿着医院的袍子出现在卧室里,脸上挂着微笑,向主角的舅妈挥手告别。
  第三类“提醒”现身,如传统鬼传说《田畴》:
  田畴……往虞墓,设鸡酒之礼哭之……虞曰:“公孙瓉购求子甚急,宜窜伏避害。”
  该传说是鬼魂现身来提醒好友应趋吉避凶,而当代鬼传说如《婆婆往生过后,曾回来家里数次》则是描述主角在整理婆婆的遗物时,原打算丢弃其中的一顶旧帽子,却在当天午休时梦见婆婆戴着那顶帽子出现,提醒主角不要这么做。
  第四类“求助”现身,如传统鬼传说《陶阿尼见鬼》:
  忽有人自后拍其肩曰:“阿尼输矣乎?”回视,则其已死之友朱大也。陶大恐,朱曰:“吾非祸君者,君能葬我骨,我当助君博。”
  这是鬼魂向主角求助并承诺互惠,在当代鬼传说如《中校的葬礼》也描述当部队举办完一名少校的葬礼后,已故的少校因觉得自己的葬礼不够隆重,先后在中校和团司令面前现身抱怨,最后军队为该少校重办葬礼,并追封为中校。
  其次,“前代人物现身”。
  与已故的“亲朋好友现身”相同,“前代人物现身”的表现形态也具有能让传说主角立即识别亡者身份的效果,且该形态一般多以历史名人、公众人物或穿着打扮具鲜明时代特色的鬼魂为叙事主体,如传统鬼传说《萧思遇》:
  思遇曰:“若浣沙来,得非西施乎?”女回顾二童而笑,复问先生何以知之。
  此篇传说的鬼魂是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而在当代鬼传说《世新校园传说只要碰到就欧趴》则是描述每当过了午夜12点,世新大学已故的创校校长成舍我便会在校园里徘徊,既给晚自习的学生加油打气,也给无人的教室关灯。此外,采该表现形态的鬼魂也常以团体的形式现身,如传统鬼传说《刘门奴》:
  高宗营大明宫,宣政殿始成,每夜,闻数十骑行殿左右。殿中宿卫者皆见焉,衣马甚洁,如此十余日。
  后来唐高宗透过术者刘门奴和鬼魂沟通,从而得知对方的首领为汉楚王戊之太子。在当代鬼传说如《日本鬼部队》则是描述台湾兵营发生日本鬼魂部队集体现身的情况。
  前文论述鬼传说核心母题的特点时,曾提及“消失”和“出现”两大母题包括各自的情节表现形态皆可视叙事需求和文本篇幅任意地排列组合,如以当代鬼传说《影片中的日本军官》为例:就读电影系的主角出外景拍摄影片,当时录影前已清场,确认现场并无闲杂人等,但后来剪辑时却发现画面中的空屋窗户里站着一名面带微笑的日本军官。询问授课教师后,教师建议依行规将母带销毁,但年轻气盛的主角仍执意保留该片段,最后公开放映时画面中日本军官的表情却从微笑变成横眉怒视。这篇鬼传说便同时使用了“不合理的言行”:仅在影片中出现的鬼魂,“前代人物现身”——日本军官,“鬼魂瞬间变脸”——由亲切到愤怒,共三个“出现母题”的表现形态。且由本篇鬼传说及“前代人物现身”形态共五篇古今鬼传说可知,当鬼魂的身份为“前代人物”时,相比其他类型的鬼传说,其主要情节和历史背景、地点环境等信息多会有更紧密的联系。
  再次,“不合理时空现身”。
  其表现形态是鬼魂的现身方式既无违反常理之处,同时亦非传说主角的亲朋好友或知名的前代人物,故主角当下是综合鬼魂的外型气质、言行举止和出现的时空场景来辨别其不寻常的亡者身份,笔者将此表现形态称为“不合理时空现身”,如传统鬼传说《林昌业》:
  忽有双髻男子,年可三十,须髯甚长,来诣林。林问何人,但微笑,唯唯不对。林知其鬼物。
  又如当代鬼传说《沙滩上的孩子》描述主角服兵役站夜哨时,凌晨于哨口见到一名一岁多的小男孩穿着会发出声音的学步鞋,独自一人摇摇晃晃地在海滩上行走,主角不敢呼唤鬼魂,只能愣愣地看着小男孩从自己面前经过,最后向远方走去。
  2.事后知道真相
  顾名思义,此类型悉指传说主角在与鬼魂接触后,必须经由其他渠道的提醒才能知晓鬼魂的亡者身份,常见的方式有“由他人说明得知”和“从事物改变得知”两类。
  (1)由他人说明得知
  在此类中,表现形态可分为“捉弄遇害”和“相安无事”两种。
  首先,“捉弄遇害”。如传统鬼传说《邬涛》:
  王氏晓去夕至,如此数月。涛所知道士杨景霄至馆访之,见涛色有异,:“公为鬼魅所惑,宜断之,不然死矣。”
  在当代鬼传说《讨喜糖的老婆婆》则描述新婚之夜,一名面熟的老妇进新房向新娘讨喜糖,并让新娘一同离开新房,结果新娘一出门便失去意识,最后在竹林被众人寻获。新娘向村民描述老妇的外型,众人才知竟是数天前村里刚过世的某位老婆婆。
  其次,“相安无事”。该表现形态的角色关系模式多表现为三类:“与鬼魂接触后知道真相”“认识鬼魂但不知其为亡者”和“与鬼魂无接触也不认识”。
  第一类“与鬼魂接触后知道真相”,如传统鬼传说《刘雋》:
  门前有三小儿……共争一匏壶子,雋引弹弹之,正中壶,霍然不见。雋得壶,因挂阁边。明日,有一妇人入门,执壶而泣……妇持壶埋儿墓前。
  在当代鬼传说中也有相似的鬼童嬉戏情节,如《山沟里的孩子》便描述一家人去扫墓,父母在清理墓地一时不察,结果孩子失踪遂报警。最后众人在山沟里找到孩子,孩子失望地表示刚才和一群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但父母的叫唤声却让他们不见了。此时警察想起半年前一辆娃娃车于此山沟翻覆,全车罹难。
  第二类“认识鬼魂但不知其为亡者”,如传统鬼传说《董寿之》:
  其妻夜坐,忽见寿之居其侧,叹息不已。妻问夜间何得而归,寿都不应答。……其妻疑有异……及晨,果得死闻。
  当代鬼传说《退伍老兵》则是描述主角骑自行车去市场买菜,路上看到熟识的老兵骑着自行车迎面而来,主角热情地向他打招呼,但老兵却毫无反应。事后主角从老兵的邻居口中得知,早在那天前,老兵就已逝世。
  第三类“与鬼魂无接触也不认识”,如传统鬼传说《给使》:
  此吏在南窗下眠,此人见门中有一妇人,年五六十,肥大,行步艰难。吏眠失覆,妇人至床边,取被以覆之……即与吏假。使出,便得家信云:“母丧。”追计所见之肥,乃是其肿状也。
  在当代鬼传说《烟囱上的人影》也描述主角服兵役站夜哨时,看到伙房烟囱上竟站了一个人影,并一整夜不停地拉枪机。后来主角从旁人口中得知曾有学长因情伤于该处开枪自杀。
  (2)从事物改变得知
  此类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即为“物品变化”和“环境变化”两种。
  第一,“物品变化”。如传统鬼传说《韦栗》:
  少年持至栗船所,云:“适有女郎持钱市镜,入此船中,今成纸钱。”
  此类鬼魂给付的钱财于事后变为冥币的情节在当代鬼传说仍时有所闻,如《凌晨时分……不要去便利店》便描述主角在便利店值大夜班,凌晨时有一名女子来店消费。隔天早上店长来换班时,发现收银机里有冥纸,调阅监视器才发现昨晚凌晨某时段主角曾凭空进行结账行为。
  第二,“环境变化”。借所处场域的前后反转来突显传说主角出入冥界的经历也是鬼传说常见的情节,如传统鬼传说《周临贺》:
  周既上马,看昨所宿处,止见一新冢,冢口有马尿及余草,周甚惊惋。
  当代鬼传说《夜游游到阴阳界》也描述主角一行人晚上在郊外借宿民家受到殷勤接待,但直到隔天被太阳晒醒时才惊觉自己原来身在坟场。
 
  结语
 
  当前国内鬼传说的研究成果相对稀少,关于鬼传说的分类方法多存在片面化,无法准确反映整体的实际情况。分类标准的不统一也易造成使用上的烦琐和误解,如部分学者以鬼魂身份、事件场景、现身动机等充满变数的条件来作为分类标准便显得琐碎且杂乱无章。同时,在缺乏核心概念作为指导原则的前提下,各类别的名目罗列便只是信息背景的无限制堆砌,无法成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框架体系,既不能对我国丰富的古今鬼传说发挥归纳与解释的作用,对当下不断推陈出新的叙事文本也不具备统整和辨析的价值。
  有效掌握叙事文本的母题和类型,是开展民间文学研究的前提,故笔者在明确鬼传说的概念定义后,便以文本中的情节组成元素——“母题”为基础,尝试针对其特性归纳出新的编排框架,以解决当下分类方法缺失和不足的窘境。我们将人类鬼魂作为首要叙事主体,提纲挈领地指出鬼传说中稳定不变且至关重要的核心母题:“消失”和“出现”,并以此作为类型编排的依据,各自从我国古今鬼传说中提炼出具代表性且关键的表现形态,前者为“于密闭空间”和“于开放空间”,后者则为“当下知道真相”和“事后知道真相”,据此还有更多细化的情节分类。这些表现形态不仅能独立成篇,还皆可在核心母题的框架基础上视叙事需求任意地排列组合,甚至进行创新。通过古今鬼传说的示例对母题表现形态的交叉验证,不仅体现该分类法的有效性,更得以说明我国鬼传说在叙事母题上的传承现象。
  不可否认,民间叙事具有多种多样、难以估量的文本内容和表现形态,鬼传说亦是如此。故在“消失”和“出现”两大母题及以此为基础所总结出的分类框架上,日后仍有待补充更多、更新的表现形态,为鬼传说的类型架构持续增砖添瓦,注入来自民间源源不绝的生命力。
 
  (原文刊载于《民族艺术》2020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梁春婵】

上一条: ·[陈泳超]互文形塑:刘猛将传说形象的历史辨析
下一条: ·[王杰文]本土语文学与民间文学
   相关链接
·[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李扬教授讲授“国际视野中的都市传说”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周巍]古代传说向都市传说的演进路径
·[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林安宁]中国环北部湾傩书的口头艺术特点及对中原傩文化的融通
·[海力波]黄帝铸鼎飞升故事三神器母题与欧亚草原青铜文明·[蒋好霜]中国民间叙事中的报恩母题与性别实践
·[严曼华]民间故事复合母题的复合特点及其限度·[冉勇]母题学视域下赫哲族与鄂伦春族英雄叙事诗的比较研究
·[鞠荣坤]早期信仰实践中的动物崇拜·[董秀团 杨识余]白族的日月神话与日月崇拜
·[陈昭玉]民间故事母题链与故事变异模式关系研究·[美]布鲁范德:《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
·[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文芳]秦始皇修长城主题故事群研究
·[贾海鹏]“秦始皇赶山”传说的叙事“生命树”结构研究·[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