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盘瓠神话自东汉末年被记录下来之后,经历了书写文本的代际延续和更替,通过对汉文古籍记载的盘瓠神话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自晋代起有关盘瓠繁衍后代的叙事就已形成“上山”“下海”两种不同表述。同样,至今仍在各民族民间口耳相传的盘瓠神话也存在这两种不同的表述。无论是“上山”还是“下海”,都是与各民族所生活的环境相一致的,古籍中记载的盘瓠神话与在汉族地区流传的盘瓠神话比较一致的地方是都采用他者的视角来讲述——“南蛮”即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或者“犬封国”的由来。其他民族口传盘瓠神话的主要社会功能则是为了解释民族起源。
关键词:盘瓠神话;“上山”“下海”;民族起源
盘瓠神话流传久远,据考证,汉文古籍中关于盘瓠神话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应劭所著之《风俗通义》中,但在此之前应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中,艾伯华将盘瓠神话定义为“狗的传说”,将情节单元概括为“(1)有个皇帝与敌国打仗,不能战胜敌人。(2)他许诺,谁能斩敌酋首级来献,就把公主许给他。(3)一只狗咬死敌人的头领,将首级献来,并要求纳公主为妻。(4)在公主的催促下,皇帝允婚。(5)她偕狗迁往山区。(6)她的孩子们相互结了婚,他们成为一个家族的祖先。”笔者在进行盘瓠神话资料整理时,发现这一类型的神话中,除了狗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动物主角。比如壮族、瑶族同类型神话文本中,主角是一只青蛙(蛤蟆、蟾蜍);畲族神话中的盘瓠形象经历了“星宿→茧卵→龙麒→龙(龙犬)→兽首人身→人(现代)”的复杂变化过程。一则流传于台湾澎湖马公岛上的同类型神话中主角则变成了猴子。此外,虽然绝大部分盘瓠神话中动物主角是立下战功,但在苗族、瑶族、土家族的一些神话中立功的情节是替人类取来谷种;在仡佬族、黎族以及台湾少数民族布农人、太鲁阁人等的神话中立功的情节则是替人类治病;此外还有个别文本中立功情节是找印、擂鼓。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在进行盘瓠神话资料整理时拟定的原则是以流传最为广泛的东晋干宝《搜神记》中的文本作为底本,凡属包含有“许诺→立功→嫁女→繁衍后代”四个线性发展情节单元链的神话都归于这一类型。
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盘瓠神话经历了从民间口头传承到被书写记录在风俗志、志怪小说甚至官修信史中,又再回流至民间的复杂过程。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至今盘瓠神话在我国的苗族、瑶族、畲族、土家族、仡佬族、彝族、壮族、黎族、台湾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部分汉族地区民间都仍在流传,此外在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朝鲜、日本等国家也有盘瓠神话流传。
通过对汉文古籍记载的盘瓠神话文本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自晋代起有关盘瓠繁衍后代的叙事就已形成“上山”与“下海”两种不同表述,同样,至今仍在各民族民间流传的盘瓠神话也存在这两种不同的表述。
一
盘瓠神话最早被记录下来应在汉晋时期,东汉应劭(约153-196)、魏鱼豢(生卒年不详)、东晋干宝(约282-351)和郭璞(276-324)就分别在《风俗通义》《魏略》《搜神记》《晋纪》《山海经传》《玄中记》等史籍中记录了盘瓠神话。遗憾的是应劭《风俗通义》中的原文已佚失,同样佚失的还有鱼豢《魏略》中的记录。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文本是干宝的《搜神记》以及郭璞的《山海经传》《玄中记》。
干宝《搜神记》被后世文献广为引录。钟敬文发表于1936年的《槃瓠神话的考察》中曾指出《搜神记》的记载实则有两个文本,“一种是作为单行本发行的,另一种则被收录在《汉魏丛书》、《龙威秘书》等丛书中”。单行本中的文本流传较为广泛,《后汉书》《水经注》《通典》《法苑珠林》《初学记》《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路史》《江汉丛谈》《(乾隆)贵州通志》《(同治)韶州府志》等古籍中所引均据此版本,详略不一,或原文照录,或删节摘录,或合并相关古籍加以删减。因丛书本与单行本有较大差别,且古籍中较少收录,兹录于下:
昔高辛氏,有房王作乱,忧国危亡,帝乃召群臣,有能得房氏首者赐千金,分赏美女。群臣见房氏兵强马壮,难以获之。辛帝有犬名(槃瓠),其毛五色,常随帝出入。其日,忽失此犬,经三日以上,不知所在,帝甚怪之。其犬走投房王,房王见之,大悦,谓左右曰:“辛氏其丧乎?犬犹弃王投吾,吾必兴也。”房氏乃大张宴,为犬作乐。其夜房氏饮酒而卧,槃瓠衔王首而还。辛见犬衔房首,大悦。厚与肉糜饲之,竟不食。经一日,帝呼犬亦不起。帝曰:“如何不食?呼又不来?莫是恨朕不赏乎?今当依募赏汝物,得否?”槃瓠闻帝此言,即起跳跃。帝乃封槃瓠为会稽侯,美女五人,食会稽郡一千户。后生二男六女,其男当生之时,虽似人形,犹有犬尾。其后子孙昌盛,号为犬戎之国。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只今土蕃,乃槃瓠之胤也。
通过比较发现两个文本的情节有较大不同。单行本中细致描写了盘瓠为耳虫所化之犬、公主力劝父王守信不违背约定等情节,丛书本中生动描写了盘瓠如何咬掉敌将之头颅的情节。畲族、瑶族的口传文本中关于以上情节都有精彩的讲述,如1987年采录于广东潮州市的畲族神话《龙犬驸马》中关于龙犬为耳虫所化之情节较之单行本想象力更为丰富,1988年采录于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巫不乡的瑶族神话《平王与盘王》中讲述龙犬咬掉紫王头颅的情节与丛书本几乎一样。
两个文本最大的不同在于盘瓠与公主结合之后繁衍后代的情节,单行本中称“盘瓠将女上南山,止于石室之中”,其后裔“今即梁、汉、巴、蜀、武陵、长沙、庐江群夷是也”。而丛书本中则称“帝乃封槃瓠为会稽侯,美女五人,食会稽郡一千户。后生二男六女,其男当生之时,虽似人形,犹有犬尾。其后子孙昌盛,号为犬戎之国。”
郭璞在《山海经传》和《玄中记》中的记载与丛书本相同的是用盘瓠神话来说明犬封国(犬戎国、狗封氏)的来历,“会稽郡”这一关键地名信息在两个文本中略有不同。《山海经传》只笼统说“乃浮之会稽东南海中,得三百里地”;《玄中记》则注明为“流之会稽东南二万一千里,得海中土,方三百里,而封之”。如下文: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南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狗封之民也。(《山海经传》)
狗封氏者,高辛氏有美女未嫁,犬戎为乱。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以三百户。”帝之狗名盘瓠,亡三月而杀女(犬)戎之首来。帝以为不可训民,乃妻以女,流之会稽东南二万一千里,得海中土,方三百里,而封之。生男为狗,生女为美女,封为狗民国。(《玄中记》)
应劭《风俗通义》与干宝《搜神记》有怎样的承续关系呢?从作者生活的年代来看,应劭早于干宝一百多年。从内容来看,应劭《风俗通义》中关于盘瓠神话的原文虽已佚失,但南北朝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传”第七十六“南蛮”中所录之盘瓠神话特别注明“此以上并见《风俗通》也”。《后汉书》中的文本与《搜神记》相比较,除了缺少了前面一段关于盘瓠为耳虫所化的描写,其他内容大体相同。而干宝作《搜神记》时写明“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亦安敢谓无失实者哉!”由此可见,《风俗通义》应该是更早记录下这一神话的。
关于应劭是由何得知并记录下盘瓠神话的,学界一般认为是受曾任武陵太守的祖父应彬、父亲应奉的影响。如孟令法认为“应劭除少时随为官武陵太守的父辈生活过外,可谓一生为官在北,甚或再未踏足崇奉盘瓠的武陵诸地。因此,《风俗通义》中的盘瓠神话,很可能只是应劭回忆或记录其父辈对蛮地风俗的口述。”吴晓东近期提出盘瓠神话源于中原的观点,在与应劭家乡河南项城邻近的淮阳县,以及河南商丘、南阳等地都流传着不同版本的盘瓠神话,所以也有应劭记录下盘瓠神话假托为武陵郡蛮俗的可能。
而《山海经传》《玄中记》是否为参照《搜神记》丛书本所作呢?《汉魏丛书》于明万历年间刊刻,《龙威秘书》由清代学者马骏良私人辑录,成书年代均晚于郭璞所著,而在明清之前的古籍中并未见到其他与丛书本内容相同的有关盘瓠神话记载,所以丛书本所收录的盘瓠神话为后人糅合了《山海经传》《玄中记》或其他古籍的记载而写成的可能性应该更大。钟敬文也认为单行本与丛书本中无疑有一种是后人假作或者篡改过的。郭璞博学多识,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注释过《周易》《山海经》《方言》《楚辞》等古籍,他作《山海经传》和《玄中记》时,如果说未见到单行本《风俗通义》中的记载,应该不太可能,但为什么他会写下一个与单行本不同的文本呢?从郭璞的宦游经历来看,虽然其祖籍是山西闻喜,但永嘉之乱时为避乱南下,渡过长江居于江南会稽郡一带,这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郭璞的民间传说,如郭璞曾占卜预言会稽郡将出古钟,此为晋元帝受命于天的吉兆,果然灵验,此事在《晋书》中亦有记载。会稽郡近东海,世人相信茫茫大海烟波浩渺中或有神奇国度存在,正所谓“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因此,郭璞在注释《山海经》“犬封国”时,很有可能将盘瓠神话与他在会稽郡一带听闻的相关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将盘瓠及其子孙“流之会稽东南二万一千里,得海中土,方三百里,而封之”。
至此,盘瓠神话关于繁衍后代之“上山”与“下海”两种不同的表述已基本成型,不过这两种表述的流传度差别很大。笔者在《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资源数据库检索“盘瓠”,凡有记载的古籍几乎都沿自《搜神记》单行本,尤其是在南北朝时经范晔删减整理收入《后汉书》之后,“上山”表述几乎成为“南蛮”族源的“信史”。而《山海经传》《玄中记》中的文本只是在引注《山海经》犬封国时偶有出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