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作者:孟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6-23 | 点击数:15835
 
  南音:录存古曲擦亮明珠
  泉州南音原称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自晋唐以来由中原移民带入福建泉州,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泉州南音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5年,泉州市政府印发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泉州市实施方案》;2016年,将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纳入当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地政府年均投入700多万元用于保护,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传承工作。
  泉州有南音专业表演团队——泉州南音传承中心,专门保护机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南音艺术研究院、福建省泉州艺术学校南音专业班、泉州师范学院南音学院3个研究机构。近5年,共认定36名代表性传承人。此外,当地支持民间开展传习活动,目前有南音社团200多个,社区活动点约300个。其中,惠安县洛阳镇在老年协会配合下,年年举办南音交流会演,截至目前已举办24届。
  泉州市积极开展南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组织专家进行全面盘点,造册登记,出版了《明刊戏曲弦管选集》《清刻本文焕堂指谱》《袖珍写本道光指谱》《弦管指谱大全》《弦管古曲选集》等20多种曲谱、指谱;实施“泉州南音记录工程”,全面系统录存古曲,组织传承人和技艺较高的演奏者,对65套极具代表性的指谱和艺术性高但唱奏难度较大的100首曲目,进行唱奏并同步录音录像;征集海内外已经去世或年事已高的名家的录音资料。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组织力量对老唱片进行清洗翻录。
  从1991年起,在当地文化和教育部门共同推动下,南音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并编辑出版《泉州南音基础教程》等教材。每年暑期,举行中小学生南音比赛,培养了一大批南音新苗新秀。近年来,已建立常设性的南音社区活动平台50多个,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公益性演出、讲座、培训、展览等1100多场。泉州师范学院于2012年开办了全国首个南音研究生院。
  加强国际交流,充分发挥南音的乡情纽带作用。泉州先后举办了12届南音国际大会唱,组团参加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大会唱活动。同时加强数字传播,创办泉州南音记录网站“泉州南音网”,日均访问量7000多人次,并上传《泉州弦管指谱大全》和《泉州南音基础教程》等全本电子曲谱,开发智能曲谱,方便广大南音爱好者对古乐的学习、理解。
  此外,泉州市注重加强南音的学术研究。泉州师范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相继建立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南音国际学术研讨会。有关部门组织出版了《泉州南音(弦管)集成》,并开展南音传承保护抢救研究、南音文化推广和国际传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6.6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二十四节气文化艺术展”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
下一条: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倡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经验
   相关链接
·[方云]赓续与再造:新中式生活景观的日常生活美学实践·[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奕丰]看见她:国家话语与民间文艺实践中的女性叙事(1949-1966)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
·[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赵]情感补充与风险防范:冀南地区的疾病叙事及仪式治疗实践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张雅棉]女性庙事实践与信仰空间构建
·[张歆]社会主义文艺与“新童话”话语实践·[张磊]生活的道义:乡村社会权力实践中的理势关系
·[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张韩]从故事形态学到计算机故事生成实践
·[张凤霞]“走亲戚”的能动性:豫东周口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当代重构与变迁·[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杨雨秋]都市活态叙事实践的形塑机制·[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