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宋俊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的中国探索
  作者:宋俊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01 | 点击数:22060
 

  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标志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设立的特定区域”。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1个,涉及17个省份。此外,各省区市也设立了146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形成了分层多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体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对非遗保护的创新探索,为世界非遗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首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对非遗保护方式的创新探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精神的具体体现。按照《公约》的规定,保护非遗就是要确保非遗的生命力。非遗是与其所处社区自然和社会环境共生共存的。我国在非遗保护实践中,既探索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性保护的方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根据区域性非遗生态系统的特点划定特定的保护区域,是非遗整体性保护的具体措施。这一措施符合非遗保护的本质和《公约》精神。

  其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对非遗保护管理的创新探索,是中国社会治理特色的具体体现。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实验和规范的过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上采用了先试点、实验、摸索经验,然后建立规范进行推广的模式,我国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办法》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理念和方针、申报标准和程序、管理评估标准、退出机制等的规定与此前工作一脉相承,也更加规范和精准,体现了我国非遗保护规范管理和精准施策的特色。

  最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对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创新探索,是符合国际社会关于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共识的。2015年,联合国在纽约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把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中,从“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4个维度阐述了非遗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生态是人类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与自然生态有密切关联。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维护人类自然生态和整个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有助于提升非遗保护整体性、系统性和文化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观念,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传承人的创造力、尊重传统的氛围,培养人们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意识,继承和发展传统的生态保护知识和经验。《办法》中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要通过非遗保护“带动就业,精准助力区域内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助力乡村振兴”等表述,符合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之,《办法》的出台,标志了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标志着非遗保护的中国探索日趋规范和成熟,对世界非遗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年3月1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潘昱州 彭荔]非遗文创人才的供需矛盾及其对策
下一条: ·[雷伟平]非遗资源图谱视域下的上海三官神话变迁研究
   相关链接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李晓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
·[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解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赵艳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公共性及其发展方向
·[陈华文]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项兆伦: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非遗整体性保护—— 让“鱼”和“水”相互成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让更多人受益
·访谈丨整体性保护破解非遗传承难题 ·文化部: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2010)
·“整体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福建龙岩: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进入新阶段(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完整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