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胡兆义 林继富]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
——基于孙家香故事的讨论
  作者:胡兆义 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25 | 点击数:6228
 

摘要:孙家香从自身经历出发对故事投注情感化改造,以讲述的形式对家庭伦理秩序进行建构。孙家香故事中的家庭伦理记忆深植于土家族的伦理道德传统,她以积极传承人的形象守护着地方传统,通过以“家庭”为中心的叙事传统建构社区的生活方式、观念世界,由此构成性别作用下的伦理记忆维系,建设着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女性故事;家庭伦理记忆;孙家香故事

作者简介:胡兆义(1982-),男,河北邯郸人,法学博士,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湖北恩施,445000);林继富(1963-),男,湖北麻城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湖北民族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北京,100081)


  作为土家族第一位女性故事家,孙家香老人以其独特的讲述风格及丰富的故事容量展现了女性故事讲述人特有的魅力。孙家香1919年出生于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白果园村,18岁时出嫁到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椿树坪的萧家。她47岁时丈夫病逝,独自拉扯三个儿子艰难地生活,晚年居住在长阳县第一福利院。2009年,孙家香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都镇湾故事”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2月,孙家香去世,享年97岁。

  孙家香的一生跌宕起伏,丰富的人生经历不仅磨练出了她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性情品格,更赋予了她精彩纷呈的故事宝库。

  女性故事讲述人讲述的故事大多以家庭为中心,孙家香的故事传承和故事养成主要围绕“家”来展开。作为女性,孙家香的生活轨迹大致可分为婚前和婚后两个阶段,婚前受到娘家的家庭传统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不仅为她打开了故事的神奇大门,也奠定了她最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嫁后,夫家的家庭传统对她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传统女性,孙家香承担着家庭的重任,固守着家庭的道德,维护着家庭的传统。“家”是孙家香最主要的活动天地,因此,讲述生活故事、传播家庭伦理道德成为孙家香故事讲述的重要特点。

  男性故事讲述人大多有走南闯北的生活经历,他们常常在公共场所讲故事。女性故事讲述人则往往囿于家庭,“家”是她们的生活中心,其故事集散场所具有内向化的特点。孙家香的故事多是围绕父子(女)、母子(女)、夫妻、婆媳等家庭关系展开,从家庭视角来建构自己的伦理道德世界。

  作为母亲、妻子和婆婆,孙家香的故事对家庭道德伦理的构建不仅着眼于大的地方文化传统,更体现为细腻入微的自身体验。亲属关系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有血亲、配偶和姻亲三大类。血亲指的是源于同一祖先而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同源于父母的兄弟姐妹等;配偶则指男女因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姻亲是指除配偶外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如儿媳、姐夫等。孙家香的家庭故事人物众多,涉及的家庭关系复杂而广泛,下面就以血亲、配偶和姻亲三大亲属关系为依据,探析其所讲述的家庭故事与伦理道德记忆的关系。

  一、孙家香故事中的“血亲”关系

  以儒家孝道为主的传统伦理文化贯穿数千年的家庭生活之中。“孝”涉及到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包括父子(女)关系和母子(女)关系。中国人对于“孝亲报恩”尤为重视,民间故事在反映家庭伦理方面多围绕“孝”的问题进行。

  作为一位母亲,孙家香的孝道故事首先锁定在子女孝敬父母的主题上,故事《一个官养活今生的爹妈和前生的爹妈》(1)具有典型性。

  一对夫妇十二岁独子死了,伤心不过,他们把儿子读的书用箱子装起,怕书回潮,长虫,每年把书拿出来晒,晒后又用箱子装起。这个孩子死后在别处投胎,并且做了官。一天,他从原来父母门前过身,累了就进屋休息。睡着后土地老爷给他报梦说:“你原本是这个老头的儿子,十二岁的时候丢了,到别处投胎了胎。你不信呢,你脑壳头前有个箱子,你读的书都装在那里头。”官一醒,看头前真有一个箱子,他把箱子打开,装的都是书。他下楼问屋里的老人,老人说:“现在只有两老,十八年前有个儿子,他六岁发蒙读书,十二岁时丢了。”老头说着便痛哭起来。官说:“我就是你们的儿子。”他安置了前生的爹妈和今生的爹妈。

  故事首先交代一对夫妇中年丧子,这是对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打击。在传统农村社会,“养儿防老”的观念深入人心。赡养和分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般由几个已分家的兄弟来承担对父母的赡养义务。赡养方式有很多,一种是父母由几个儿子共同赡养,几个儿子平均分摊父母的生活费用;另一种是由某个儿子单独赡养父母亲;还有一种是父亲和母亲各自由一个儿子赡养,分别负责他们的生活。

  我屋的(我老伴)就归老大养,死了就归老大埋,我呢,就归两个小的,我现在的户口在我小儿子户上。讲起还丑人(丢人),他们一人帮我称150斤谷子,我说那喂鸡都不够啊。我现在的养老金自己也不要出钱,儿子儿媳妇一个人帮我出一百,要两百块钱。他们帮我出钱了,我才能领得到;他们要是没得钱,那我个人出,我出两百,一年可以领六百六啊。那样的话,出那个钱出来了,还可以多领一点唦。我出的钱,名字还是写儿子的名字,以后他们就少出点唦。(2)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社会中,当老人年纪渐长,丧失劳动力后,其生活的所有事务都由儿子承担,儿子成为农村老人的唯一依靠。故事中的夫妇失去儿子,不仅失去自己的血脉,也失去生活的依靠。孙家香对失子的痛苦有切身体会。育有三个儿子的她本应安享天伦之乐,不料1989年二儿子萧国梓在捡屋的时候从屋顶上跌下摔死,这给她以沉重的打击,几乎破灭了她所有希望。此时已年过古稀的她生活更加艰难。然而,习惯于在故事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孙家香并没有在悲痛中消沉下去,她为故事里同样丧子的夫妇勾画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儿子投胎做了大官,经人指点知道前生父母,并且安置和孝敬前生和今生的父母。孙家香相信,人死后可以转世投胎,在世为人,她用故事主人公投胎转世为大官的经历来表达对儿子的思念和期望,通过主人公赡养今生和前生父母的情节设置来为自己艰辛的生活寻求希望。“正是这种情感和信仰,支撑着孙家香艰辛的生活,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为什么孙家香说人遭遇不幸的时候需要讲些‘经’的道理。可以说,孙家香在讲‘经’的过程中找到了心灵的港湾,重拾了生活的勇气。”(3)

  孙家香擅长讲劝孝故事。《儿子要抬老子到庙里去》(1)中,儿子对老子不好,要把他抬到庙里去。这种弃养的行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孙子看见自己父亲的行为后,请求父亲将抬爷爷的兜子留着,父亲感到好奇,儿子回答说:“您老了,我好抬您呀!”《把屋车个方向》(2)的一开篇就写道:“儿子对老子不好,嫌他。”在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中,“孝”不仅体现为对老人的赡养,更包含着“敬”的内涵。儿子对老子的“嫌”是不孝的表现。孙子对爷爷只能穿烂衣服而感到不平,请了几个朋友来到家里,对他的父亲说:“今天我请了几个朋友来,把您的这个屋车个方向。”父亲问他这怎么车得动方向,儿子回答说:“不车个方向,屋檐水滴在酒窝里。”“屋檐水滴在酒窝里”的意思是后人照前人的样子做,儿子的话警醒了父亲,从此再不嫌弃爷爷,给爷爷换了一身新衣裳。

  孙家香的劝孝故事通过简单生动的情节,潜移默化地对民众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她经常给年轻人讲劝孝故事,将道德规范用生动鲜明的形象展示出来,使得他们在隐喻性的民间故事的作用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

  家庭关系自男女结为夫妻开始,当他们生下孩子后,便产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当有多个孩子降生,家庭又增添了兄弟姊妹的同胞关系。同胞关系由于年龄差别包含一定程度的纵向人际关系因素,比如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的教导。但是同胞兄弟姊妹之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横向的人际关系。(3)这种朋友般的横向人际关系不仅使他们站在同等层次、平等的立场上,也往往造成各种纠纷。

  兄弟姊妹之间的矛盾在民间故事中有着深刻的反映。《蛇女婿》(4)中,孙家香刻画了狠毒的姐姐和善良的妹妹两个人物形象。

  一个老头耕田,一大块板田,蛮硬,耕了蛮长时间,人也耕累了,总是耕不完。他说:“要是哪个帮我把田耕完了,我有两个姑娘,就把一个许给他!”话一说完,打了一下瞌睡。一醒,看见田都耕完了,他说:“这才怪吧!是哪个帮我耕田?跟起我走。”他转身一看,后面爬条蛇。老头走在前,蛇走在后。老头快到家了,蛇不见了。老头回家,问大姑娘,大姑娘说:“嫁给蛇,我不去。”他问二姑娘,二姑娘说:“免得您为难,我去!”姑娘动身这天,蛇来到门口接姑娘走。老头不晓得蛇住在什么地方,便给姑娘一口袋芝麻,说:“你边走边撒,到明年芝麻开花的时候,我就跟着芝麻花开看你。”二姑娘带着芝麻跟蛇走了。他们走了很远,往洞里走了,姑娘眨了一下眼睛,蛇不见了,面前站着一个蛮乖的小伙。再一看,这里不是山洞,是楼房大瓦屋。家具都是金子、银子做的。小伙子说:“这是我们的家。”爹的生期到了,蛇和妻子带了蛮多好东西来。老头的大女儿一见妹妹穿这么好,晓得她家里蛮好过,想:要是自己嫁给蛇就好了。她约妹妹到一口大堰边去玩,两人看水里的影子,姐姐要借妹妹的衣裳穿,说:“看我穿起乖不乖?”两姊妹换了衣裳,姐姐把妹妹掀在堰里淹死了。姐姐装成妹妹和蛇一路回家。妹妹死后,变成花雀子。一天,姐姐在灶屋里切菜,花雀子飞来,对她喊:“你梳我的金梳子,篦我的银篦子,端我的金碗,拿我的银筷子,你讨不到好死的!”姐姐一刀甩去,把花雀子砍死了。把它剁烂,放在甑子里蒸了三天三夜,她揭开甑蓬一看,妹妹走出来,比以前还乖。蛇走过来,发现了妻。姐姐要让自己更乖,叫蛇把她也放在甑子里去蒸。也蒸了三天三夜,揭开甑蓬一看,她成了稀屎。

  故事焦点不在蛇郎,而是“以蛇之变形来象征人的境遇变幻,将蛇郎塑造成一个由贫贱走向富贵的男子,在他命运急剧转变的过程中,将两姐妹———实际上是两种女性的思想性格进行鲜明对比。心地善良淳朴的妹妹不嫌蛇郎贫贱,终获幸福。开始嫌弃蛇郎的大姐后来又以卑劣手段害死妹妹,企图攫取富贵,落得可耻下场。中国蛇郎故事大都具备三妹灵魂不灭,连续变形抗争的情节。妹妹不仅有着善良的品格,还有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1)故事中的妹妹面善心慈,为了不让父亲为难而选择嫁给蛇郎,因而获得了美满的婚姻和家庭。恶毒的姐姐不仅拒绝嫁给蛇郎,在看到妹妹过上好日子后更心生嫉妒,害死妹妹,这种姐妹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体现了孙家香对于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的朴实信仰,反映了孙家香对于家庭关系中姊妹关系的深刻理解。

  有两兄弟,哥哥为了霸占财产,将弟弟推下岩洞。弟弟在岩洞里无意间看见毛狗子(狐狸)拿着金壶说:“金壶一礅,桌椅板凳,金壶一提,满盘盛席。”满桌子的酒肉饭菜。等毛狗子走了。弟弟就把金壶提回到家里。哥哥问弟弟,弟弟全部告诉了哥哥,并且在哥哥面前表演了金壶的神奇。

  哥哥说:“你把这个金壶给我。”弟弟说:“我不得搞,你把我掀到岩里去了的!”哥哥讲完把金壶提走了。弟弟说:“你把金壶一提,鼻孔托在灰里。”一看,哥哥的鼻孔长了很多,下头一截托在灰里。哥哥说:“快,你给我弄短些!”弟弟说:“金壶一礅,鼻短一寸;车礅直礅,鼻孔无影。”哥哥的鼻孔短了,一会儿,鼻孔没得哒。哥哥叫弟弟把他掀下岩去了,他钻进那个岩洞里。大毛狗子回来,对小毛狗们说:“那天,我说有生人气,你们说没有。他把金壶偷走一把。今天又有生人气,要把他寻到。”它们从暗洞里把哥哥找出来,大毛狗说:“你又来偷金壶的呀?”它们把哥哥撕烂后,吃哒。

  《金壶》讲述了哥哥残害弟弟,终食恶果的故事。其中,兄弟纠葛起因于分家析产。土家族俗语云:“葱不分不长,家不分不发。”孙家香讲述这类故事即以分家的社会习俗为背景,借助故事讲述活动对民众,特别是青少年起到道德伦理教育作用。

  亦有兄弟友善和睦的故事,《兄弟俩得了龙珠》(2)中,哥哥和弟弟同父异母,后母厚此薄彼,经常虐待哥哥,不让他读书,天天让他上山砍柴。好心的弟弟看不惯母亲的做法,每天多带点饭菜,偷偷地给哥哥送去,还带了一把斧头帮助哥哥砍柴。《弟弟帮哥哥讨学钱》(3)中,哥哥读了书,弟弟没读书,哥哥教了一年学后被老板赖账,要解出三道题才能拿到学钱。哥哥一个没答到回来了,从没读过学的弟弟勇敢地为哥哥去讨学钱,凭借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用难题难倒了老板,从而顺利地帮哥哥讨到了学钱。

  两篇故事中,哥哥和弟弟都和睦相亲,孙家香的讲述也为团结友爱的兄弟俩安排了美满的结局。《兄弟俩得了龙珠》里,哥哥和弟弟各得一颗龙珠,他们用龙珠换了大瓦屋,买了田,过上了好日子。《弟弟帮哥哥讨学钱》里,弟弟成功打败老板,兄弟俩取回了学钱。这类故事以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思想为核心,传递了孙家香对家庭和谐生活的向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黄景春]民族记忆构建的民间文学方式
下一条: ·[朱婧薇]媒介变迁与民间叙事的现代传承
   相关链接
·[胡兆义 林继富]女性故事与家庭伦理记忆——基于孙家香故事的讨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