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改革开放40年与地方社会变迁”青年学术论坛在济南举办
  作者:伊金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05 | 点击数:9410
 

   11月3日-4日,“改革开放40年与地方社会变迁”青年学术论坛在济南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齐鲁师范学院科研处主办、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山东省民俗学会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并发表演讲。齐鲁师范学院副校长刘德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代国玺、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孙晓彦、齐鲁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魏培海、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长朱振华出席了会议。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李红艳主持了开幕式。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地方社会的民俗文化变迁是管窥40年来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重要视角,民俗学研究理应在总结回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贡献真知灼见。在研讨中,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博士后李海超围绕“本土学术话语的基本类型与建构导向”问题,认为建构“本土学术话语”的终极导向是同全世界竞争未来的普适性理论设计,青年学者应致力于发现发生在中国而又有全球意义的,且尚未有成熟解决方案的社会问题。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师资博士后李向振以“国家视野下的百年乡村建设运动”为题,认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国家及其总体目标是不可忽视的方向性和决定性力量,立足国家视野对百年乡村建设历史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程鹏博士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为例,探讨了都市化进程中的社区营造问题。认为景观生产和仪式展演,不仅推动了三林镇社区旅游的发展,也对其非遗传承、社区教育、民众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张多,则以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社区为例,展现若干文化遗产项目重叠于同一个小地方的田野案例,阐释了当代世界性遗产化运动对地方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王翘博士则从近代以来西欧乡村社会发展的视角入手观察近百年来欧洲乡村变迁问题。她认为乡村衰落是世界性普遍现象,因此深入研究发达国家的乡村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为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振兴方案提供参照。学者们一致认为,“国家的发展”是探究地方社会变迁的核心框架,这也是中国社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鲜明特征。

  在历史民俗和村落研究的视野中,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生动地体现在民众的生活现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马星宇以内蒙古归化土默特地区的发展变迁为例,阐释了国家与地方、政府与民众、中原与边疆等多种社会互动的鲜活历程。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王凤梅博士以菏泽地区“王楼小学”的创建、发展与退出为例,直观呈现并剖析了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历程,并对这一轨迹背后“变革与变迁”的多重历史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董芳博士以“鲁西南鼓吹乐的传承与变迁”为题,通过剖析民间音乐与礼仪生活的互动关系,展现了民间艺术研究视角下的地方社会变迁。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旭则以山东潍坊的传统“赊欠”习俗为例,论述了农民上楼后生产生活习俗与民俗传统变迁的问题。学者们从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角度,诠释了民众生活实践的研究视角对阐释地方社会变迁的有效性。

  田野深描是民俗学、人类学观察社会文化变迁的核心研究方法,本次论坛几位学者展现了深入田野的学术魅力。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师资博士后李海云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田野方法,通过对12世纪以来潍坊玉清宫全真教团活动进行考察,认为宗教社团以贴近国家正统的方式嵌入地方权力系统,在面向社会的宗教实践中获得生存空间,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教统的自我调整与建构。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师资博士后任雅萱通过探讨山东省莱芜市大芹村村民关于祖先叙事的转变,认为乡村治理研究实则是在回答“国家如何进入地方”,以及“地方如何想象国家”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罗士泂以江西泰和县的田野突发事件为核心,分析了在乡村社会中个体情感表达与村落公共性建构的互动关系问题。论坛召集人,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朱振华博士以山东章丘三德范村的乡规民约及其近现代演变为切入点,指出乡规民约在乡土社会存续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存续,认为以乡规民约为代表的地方文化机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赓续着“礼俗互动”的社会文化运作机制。

  经过紧张热烈的学术研讨,与会的青年学者们从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立场出发,碰撞出许多思想火花。大家一致认为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鲜活地蕴涵在民众生活和民俗实践的现场,体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更是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民俗学的实践研究:村落传统与社会治理研讨会在京召开
下一条: ·中国民间文艺的现代传承与艺术创新研讨会实录
   相关链接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
·[李欣然]童谣,游戏与操场: 艾欧纳·欧匹和彼得·欧匹的儿童民俗学研究·[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
·[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李刚]数字人文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郭海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
·[吉国秀 郭晓宇]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能性与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王燏嶓]中国的非洲民俗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郭海红]共有资源视角下的环境民俗学研究
·[李靖]美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研究的理论之路·[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
·[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刘林娟]江南蚕神信仰研究
·[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