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简介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8-14 | 点击数:13788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之一。这里聚集了一批实力雄厚、成果卓著的优秀民俗学者,近70年来,培养了大批民俗学界的专门人才,为中国民俗学事业的确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上对全国高校同行也起着积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2001年集体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北师大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有着光荣而辉煌的历史。1949年,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的钟敬文教授来到北师大,初次将民间文学植入大学课堂。1953年起开始在国内首次招收这一专业的研究生;1955年创立全国第一个民间文学教研室。在民俗学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张紫晨、许钰、陈子艾、潜明兹等先生都曾在这里长期执教。改革开放以后,该学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81年民间文学学科被定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点,1988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被教育部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为加强对我国民众生活与传承文化的科学研究,1993年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与教研室同体异称)。该学科点多次举办国内外大型学术活动,建有全国最大的民间文化资料室,藏有25000多种专业书刊,这在国际同类研究机构中也不多见;还拥有全国普通高校的第一所民俗文物陈列馆,拥有可用于田野作业、教学和科研的现代化设备。与日本、美国、韩国、俄罗斯、德国等国际民俗学机构和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民俗学机构建立有密切合作关系。2002年,经重新审批,北师大的民俗学学科点再次被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本所学者在国际交流方面亦有杰出表现。其中,杨利慧、康丽和彭牧三位学者作为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工作团队的核心成员,从2015年开始全面参与评审工作。

  2003年,学科点在文学院下分设为两个研究所,本研究所名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2015年更名为“民间文学研究所”。

  大家风范:

  钟敬文(1903-2002),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诗人、散文家,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等职。

  先生早年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先后执教于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校。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在这里开创了现代中国大学史上第一个民俗学学术重镇、民俗学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民俗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两门学科的重要创始人和奠基人,是国际公认的“中国民俗学之父”。

  先生在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方面卓有建树,著有《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话说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建立中国民俗学派》,主编《中国民俗史》等具有奠基意义的民俗学理论创作。他还十分重视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在国内外民俗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张紫晨(1929-1992),原名张紫臣,笔名林一白;汉族,吉林长春人。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曾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团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民间文学基本知识》、《鲁迅诗解》、《歌谣小史》、《中国古代传说》、《中国民间小戏》、《中国巫术》、《民间文艺学原理》等。

  许钰(1925-1998),河北武清泗村店镇人(今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故事学会副主席、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故事卷》副主编、“第一届钟敬文民俗学奖”三位获奖人之一。著有《口承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一书,《鲁班传说的产生和发展》等论文。

  许先生是钟敬文先生50年代的学生,一生专攻中国故事学研究。在《口承故事论·序》中,钟敬文先生评价道:“当前,我们的口承故事学,不但在研究观点上是多元的,在研究成果上也多姿多彩,有的还成为灿烂的奇花。许钰教授,性格沉静,是个笃学之士。他研攻口承故事学,精神既贯注,用力尤勤勉。他不苟且执笔,或随便发表意见。一篇论文的出世,往往酝酿多年,虽然十年来发表的著作不算多,却是认真、严谨之作。在学术上,他不是哗众取宠的人,因此,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潜明兹(1931—),女,祖籍江西省靖安县,出生于南昌市。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分配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师从钟敬文先生。曾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十几年,1980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执教,讲授《民间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神话学史》、《史诗学》等课程。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专著有《神话学的历程》、《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国神话学》、《史诗探幽》、《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史诗与史诗学概略》等。另发表论文一百多万字。论著多次获省部级以上及中央级各类奖。著作曾在台湾、香港、日本印行。

  陈子艾(1933—)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论文有《李调元及其民间文艺》、《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发端》、《<粤风续九>与<粤风的搜集>》、《传播和研究》、《试论传统情歌的多与美》、《民间歌谣概观》、《略谈歌谣学的方法》等。编有《民间情歌二百首》、《中国神怪故事》等。

  刘铁梁(1946—),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文系民俗学教研室主任,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国际民间叙事文学学会会员,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近年来,注重在城乡社会中开展对于民俗传统的深入调查,为理解近现代地方社会和文化建构的历史,提出并进行了“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调查研究和写作实验。

  编著有《北京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手册》、《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门头沟区卷》、《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宣武区卷》、《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经典》等,发表有“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庙会的比较”、“庙号类型与民间宗教的实践模式——以安国药王庙会为例”、“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等论文。曾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在职教师:

北师大民间文学研究所在职教师合影(左起:万建中、康丽、杨利慧、岳永逸、彭牧、王尧)

  万建中,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出27名博士,现任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年研究方向为口头叙事文学、中国民俗史、民俗学及民间文学理论。

  著有《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研究史》《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新编民间文学概论》等。发表学术论文《忠实记录、立体描写与生活相:三个本土出产的学术概念》《民间文艺认定的三个维度》《“民间文学志”概念的提出及其学术意义》等。

  杨利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专家组成员,北京市海淀区第12届人大代表。曾为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访问学者。2000年入选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近年研究方向为神话学、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基础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著有《女娲的神话与信仰》《神话与神话学》《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中国神话母题索引》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当代中国电子媒介中的神话主义》《以社区为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政策中社区的地位及其界定》等。

  岳永逸,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生活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曾先后前往日本神奈川大学(2005)、香港浸会大学(2008-2009)、剑桥大学(2012-2013)访学,兼任《剑桥中国研究》、《中国节日志》和《中国民俗志》编委。近年研究方向为都市民俗学、民间信仰与文化人类学。

  著有《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忧郁的民俗学》、《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朝山》等。主编《中国节日志·妙峰山庙会》、《新中国北京文艺60年:1949-2009·民间文艺卷》等。

  康丽,法学博士(民俗学),副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亚细亚民间叙事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民族音乐学系访问学者(2008-2009),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专家组成员(2015-2017)。近年研究方向为:民间叙事学,社会性别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著有《巧女故事》,主编《谣俗蠡测:钟敬文学术散文集》,发表学术论文《民间文艺学经典研究范式的当代适用性思考——以形态结构与文本观念研究为例》、《民间故事类型丛的丛构机制》、《民间故事类型丛的丛构规则——以中国巧女故事类型组编的形式与规律为例》,《民族文学研究》、《性别制约与规范重塑——中国巧女故事研究》、《传统化与传统化实践——对中国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性别平等——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相关国际文书的讨论》等多篇。

  彭牧,副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民俗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俗文学会会员,曾任美国民俗学会会员、美国宗教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专家组成员(2015-2017)。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信仰与实践、礼仪和节日、民间手工艺、中医与民间医疗、身体民俗、民俗学史。

  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主要有《实践、文化政治学与美国民俗学的表演理论》、《Religion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民俗与身体——美国民俗学的身体研究》、《模仿、身体与感觉:民间手艺的传承与实践》、《从信仰到信: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同异之间:礼与仪式》,The invisible and the visible:communicating with the yin world和Imitating Masters:Apprentice-ship and Embodied Knowledge in Rural China等。与其他学者合作,在《亚洲民族学》(Asian Ethnology,A&HCI)上主编“中国民俗研究”(Chinese Folklore Studies)特刊。

  王尧,讲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

  发表学术论文《内部写本与地方性传说》《凡人成神的传说模式》《传说与神灵的地方化》《<史记>王泽三神考——兼谈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指代规则》等。

  人才培养:

  本所师生在充分重视历史文献整理与使用的同时,大力加强民俗学田野作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和观察体验民间生活,使所从事的学问进一步关注现实和服务社会。

  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原理、中外民间文学学术史、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神话学、民间叙事学、跨文化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当代世界民俗学导论、民俗文化学、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等。

  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民俗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神话学、中国民间文化、北京民俗文化、性别视界与民俗研究等。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民俗史

  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专门史(重大项目)

  现代中国歌谣学学术史

  北平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民间文学及民俗学研究(1937-1949)

  中国神话的当代传承:以遗产旅游和电子传媒的考察为中心

  身体民俗的理论框架与中国案例分析

  “中国节日志”的若干子课题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丛研究

  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及其理论建构

  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

  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北京饮食文化发展史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地方传说与北京精神:都市民间叙事的当代传续与生产模式研究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民间年画的记忆表现与民俗志书写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日常生活与仪式传统:民间信仰与实践的当代传承

  民间叙事的讲述与表演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中国民间散文叙事文学的主题学研究

  中国的神话母题

  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

  现代民间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异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北京商业民俗文化调查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报告委托课题:

  文化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项目履约报告委托课题: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文化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列入项目履约报告委托课题:

  昆曲、中国剪纸艺术、妈祖俗信、粤剧及京剧履约报告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中医针灸

  中宣部委托项目: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中国民俗文化志区县本的调查与编写

  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

  日本学术振兴会项目:

  中国江南沿海村落民俗志研究

  所获荣誉:

  本所教师多次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教育部“优秀教师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文科A组)二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此外,本所教师还在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中荣获“荣誉奖”,并屡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山花奖”,所编著的多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民俗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到民间去” 2017-06-07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乌丙安先生追思会:在线参与网址(2018年7月16日周一上午9时)
下一条: ·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相关链接
·北师大文学院召开“‘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董晓萍]民俗学高等教育的变化、对策和阶段性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举办“2015寒假回乡调查”启动仪式·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社会学院
·钟敬文先生高等教育思想与学术文化著述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以田野经验书写学术史: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董晓萍
·北京师范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黄书权]师大校园里的亮丽风景
·著名史学家何兹全逝世 享年101岁 ·北师大成立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 许嘉璐任院长
·[朱霞]云南孟定傣族的传统手工造纸·[岳永逸]传统民间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2008年度“钟敬文民俗学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老照片的故事之三:北师大校园一大景观——钟老散步(组图)
·老照片的故事之二:1979年的早春·[乌丙安]老照片的故事之一:54年前的国庆合影
·北师大新增民间文学博士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