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乌丙安]年非节日而是“节期”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12 | 点击数:3420
 

 摘   要:由于春节在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史中从来都叫做“过年”,而不叫做“过节”,所以今天把它叫做“节日”,并不贴切。就其文化内涵而论“,年”远比其他任何节日都更加深厚,其外延则更加意义广远,就其传统行事的程序而论,它也不是一个‘节日’的单元时间,而是一个‘节期’的系列时段。”“年”的体量绝非一个“节日”所能承载。


(本文刊于《小康》2018年第7期)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萧放]春节回家 我们的文化物候
下一条: ·[乌丙安]唤醒记忆:重新装点五彩缤纷的年节
   相关链接
·[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许晶仪]“拜拜”与“贤妻”:潮汕女性节日劳动短视频的自我编码·[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王兴尧]文本·仪式·节日:春联风俗传说的文化叙事·[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李顺]以节日之名:消费主义的现代性实践
·[李士强]节日的延续与调适:哈尼族苦扎扎节文化韧性机制·[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
·[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解欣怡]共创“我们的节日”:杭州青山村端午游龙会的民俗化路径与启示
·[姜新琪]当代城市节日的公共性传承·[陈鹭鹭]晋中腊八节“抬冰山”仪式的身体叙事研究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