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中美学者对话“中国多民族口头传统的文化意义”
——第九期“京师论坛”在北师大顺利举办
  作者:高志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11 | 点击数:3802
 

 

  6月9日下午,著名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叶舒宪与美国著名汉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系主任、教授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作为第九期京师论坛的主讲嘉宾,围绕“中国多民族口头传统的文化意义”的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对话。论坛由文学院杨利慧教授主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安德明研究员和北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康丽作为对话嘉宾参与了讨论。论坛在京师大厦第六会议室举行。
  杨利慧教授首先就本场对话的主题进行了说明。她说,迄今为止,学术界普遍存在重书写传统(written tradition)而轻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的现象,此前的几期论坛议题也主要聚焦于以文字、特别是汉语所记录和传播的中国书写传统,较少涉猎以口头语言为媒介、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口头传统。而在人类漫长的文明演进史上,文字的使用只有几千年的时间,口语才是更长时段内的交流媒介形式。人类通过口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表达文化,直到今天,口头传统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口头传统尤为丰富多彩。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共同构成了人类表达文化的主要形式,如果忽视口头传统在人类表达文化中的重要性,只看到书写传统,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偏狭的。因此,本期论坛选择以“中国多民族口头传统的文化意义”为议题,颇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她在重点介绍了两位主讲人之后,宣布学术对话正式开始,由两位主讲人分别发表主旨演讲。
  叶舒宪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大传统与大历史——从‘人类学转向’看多民族口头传统的文化意义”。他从国内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视角,针对传统学术研究以及当代文科教育中存在的三种偏颇——文本中心主义、大汉族主义、中原中心主义,提出要建立新型的文学观、知识观、传统观和历史观,即要注重活态文学,而不局限于固态文学;注重多元族群互动的文学,而不局限于单一的汉字文学;注重口传文学,而不局限于书写文学。他还提出重新界定的文化“大传统”和“小传统”的新理论框架,将文字书写的传统视为小传统,将先于和外于文字记录的文化传统(即没有任何书面文献的口头传统)命名为文化大传统。叶教授还解释了他的“大历史”观以及“文化文本”等学术观点。他的宏阔视野、新颖见解和酣畅淋漓的演说让现场师生深深为之折服,具有强大理论冲击力的学术主张让人耳目一新。
  本德尔教授的演讲题目紧扣“中国多民族文化口头传统的文化意义”。他结合自己近40年来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从事调查、研究和翻译工作的经历,指出中国口头传统的文化意义是多变和多层次的,它们在丰富人们生活、提升其自我修养、赋予其地域感、包容感和自豪感等方面,至今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以史诗为例,认为学术界忽视的“全文本”(master text)和“丰满全文本”(enriched master text)对于口头传统能够延续到未来、并面向学者以外的其他更广大受众十分重要。深刻理解地方保护和再传播的过程,可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口头传统在特定时刻、在地方和国家语境下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环节是两位主讲人的学术对话。两位学者分别就对方的主旨演讲提问并做出回应。两位学者都坚定地认为理解多民族的口头传统对于认识整体的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两位学者的主张和方法显然也各有侧重:叶舒宪教授更倾向于打通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区隔,看到某种普遍性,致力于全面更新人们的文学观、知识观和传统观;本德教授则主要立足于自身的多民族研究和译介经验,强调口头传统在不同时代、地域和族群中具有不同的意义。
  在第三环节的嘉宾和师生提问中,安德明研究员和康丽副教授分别对主讲人的演说进行了评议,并提出了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现场的听众也积极提问。两位主讲人引古据今、深入浅出地对嘉宾和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予以回应。他们的深刻见解和精妙语言,赢得了现场观众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
  最后,杨利慧教授对本期论坛活动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她认为:本期对话形成了三个共识:1.应打破以文字、书写传统为中心的文学观和传统观,树立新型的“大文学”“大传统”观。2.要保护和传承中国多民族的口头传统,为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贡献。3.不同形态的口头传统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口头传统在今天以及未来世界仍有着巨大生机和活力。
 
  (北师大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 高志明)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河南大学文学院举行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专家论证会
下一条: ·第二届钟山民俗学青年论坛暨第十二届江苏(南农)民间文艺青年论坛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
   相关链接
·[李琳 李小青]中国民俗学会40周年与多民族民俗学研究的兴盛·[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
·[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米海萍]试析青藏地区多民族神话的内容与特点
·美国《西部民俗》“中国民俗学的新方向”专刊评介·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
·中美洲和加勒比国家齐心协力保护非裔活态遗产·[田兆元]“元宇宙”神话叙事与谱系构建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米海萍]黄河上游地区多民族民间文学的交流
·[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陈亚文]剥离与熔铸
·[沈莉]谁在放羊:新冠疫情下的“替罪羊”文化现象思考·[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
·[任雅萱]生者与亡者的对话·[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
·[刘大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孙正国]多民族叙事语境下中国龙母传说的“双重谱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