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张多]田野突发事件与田野伦理
——以一次田野作业“奇遇”为个案
  作者:张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28 | 点击数:5745
 

摘要:田野研究是一种实地研究方法,但是田野研究也将面临潜在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是理论风险,更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关系的伦理风险。通过一次田野突发事件,我们看到科学知识只能解释为“巧合”的概率事件,在日常生活和地方知识中却有“丰富”、“合理”的解释。在田野研究中,技术和伦理的考量需要在突发事件的层面上调和。田野研究者也要面对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转换,在职业道德和田野对象之间取舍。

关键词:田野研究;突发事件;田野伦理;民族志


一、还原田野突发事件的表述策略

  田野作业(fieldwork)是田野研究(field study)的前期基础工作,而写作民族志(ethnography)是田野研究后期的重要工作,也是一场民族志语言的游戏。面对一次“非比寻常”的田野经历,如何写作,采取何种表述策略是棘手的。我首先考量的是作为田野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语言伦理”,也即不能对我的报道人(informants)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其次,我还考虑应该如何将这次经历文本化(textulizing),也许类似于实验民族志(experimental ethnographies)的写法更有利于还原事件。

  为了达到保护报道人的目的,更因为这次田野事件涉及死亡,我对田野概况的交代将采用极其模糊和隐晦的范畴。首先是时间,我只能透露是在“某年某月某日夏秋之际”,因为时间对这次事件来说很容易“泄密”。但一些时间不得不提及,例如“假期”等。这次田野调查为期10天,在表述事件中,我将使用“第x天”来标记日期。每一天中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为真实时间(24小时制)。

  田野地点位于云南省,是一个氐羌族(某少数民族拟称)村落。村落代号为“丁村”,这个村属于云南省甲市、乙县、丙乡,是一个山区里的小坝子。丁村与丙乡政府驻地之间还有一个小规模但长期性的市集,其代号是戊街子。

  由于这里的生计模式、历史、空间等与事件本身不直接相关,故也不做描述。

  事件中的人物,我将用“男主人”、“女主人”、“大女儿”、“小女儿”代替。这四个人物是一个家庭,其中包括我的报道人。一切的保密措施都是为他们着想的。

  我的田野同伴可以证明田野事件的真实性。这次田野调查,我一共有16位同伴,但事件本身有3位同伴与我共同经历。我不能透露这3位同伴的姓名,因为在这次事件中,我们也受到心理上的“伤害”,同样属于民族志写作的保护对象。他们的代号是A、B、C。A博士,女,氐羌族。B博士,男,汉族。C硕士,男,汉族。

  事件的叙述过程以时间为线,大部分采用全知叙事的视角(因为有很多事是我事后才知道,用倒叙、插叙会破坏事件完整性)。

  田野伦理要求我必须保护研究对象,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写作。但是“有些时候,你会需要得到附加的资讯,但这样的资讯最好是在偶发的参与下获得的”。我经历的事件正是“偶发的参与”,我将在写作民族志的过程中尝试伦理与技术的调和。这样的表述策略旨在将写作民族志本身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希望读者将注意力放在事件本身,而不是其他。

二、突发事件的参与——“绿线虫”事件及其风波

  某年某月某日,我们的田野调查队来到丁村。进驻丁村的第1天,我们根据各自研究的差异分成小组,住进不同的家庭。我与B博士、C硕士一同住进男主人和女主人的家。我住的房间是小女儿的房间,B博士住在大女儿的房间,这两个房间在二楼,相邻。房间门外是一条走廊阳台,出门凭栏,可以将楼下情形尽收眼底。C硕士住在三楼阁楼客房。男女主人住在一楼。

  这家的大女儿在乙县县城一家医药公司工作,这一年正好是她的第二个“本命年”。小女儿在云南省内某高校“读大学”,我们到来正好是假期,为了腾房间,她就到大姐那里住。

  第3天,女主人7:10起床。8:00左右女主人在楼下厨房准备早饭,男主人在楼下客厅播放氐羌族歌曲光碟,音乐声很大。9:00开饭。这里一日两餐,所以早饭一般都在9:00左右用餐。

  饭后男主人外出,我们回房间。此时,B博士在他房间整理录音。9:30,我在房间中间的地板上发现一条虫。这条虫长约15厘米,细如丝线(目测圆截面直径1毫米-2毫米),通体绿色,无肢、无触须。头尾在线体两端稍突出,几乎看不见。我向来对生物颇有兴趣,但这条虫从未见过,不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种,于是它引起了我的好奇。这条虫暂时称之为“绿线虫”。更“奇怪”的是,绿线虫在地上蜷成一团“乱麻”,剧烈蠕动。由于它没有任何肢体,所以只能在原地不断蠕动。在绿线虫旁边,还有一只死蚂蚱。

  这时C硕士到我房间,他也很好奇。于是我们决定将绿线虫捉住,到楼下询问女主人。女主人看到绿线虫立即色变,问我们从哪里得来。当听闻虫子在二楼房间时,女主人更加惊慌。绿线虫的来源成为我们3人讨论的焦点(此时B博士闻声下楼,也在场)。

  首先,我房间的纱窗除了我亲自临时性打开外,从未打开过,我开窗后都会随手关上纱窗,因此绿线虫自己从窗户进来的可能排除。第二,我一直随手关门。第三,女主人说这种虫是山里溪水中的,无足无翅,怎么会“跑到”二楼房间里。第四,我可以确定昨天晚上之前都没有绿线虫(昨天晚上B博士和C硕士在我房间讨论,23:30才回各自房间,他们走后我便就寝)。

  于是,女主人立即断言:“是别人放鬼,人家嫉妒我家。”女主人说要将绿线虫处理掉,处理方式有两种,将其掩埋,或者焚烧。我想起绿线虫旁边还有一只死蚂蚱。女主人看到后更加惊奇。

  女主人找来一个酒精瓶,将绿线虫和死蚂蚱装入瓶中。瓶中有目测约60毫升医用酒精。她说等男主人回来再处理掉。10:00,我们3人外出工作。

  我们走后,女主人特意到我的房间打扫。正在打扫中,一只斑鸠从开着的房间门飞窜进来,在窗户上乱撞,飞不出去。女主人赶忙将门窗全打开,用扫帚驱赶斑鸠。斑鸠从门飞出去之后,从二楼一头撞向一楼地面(女主人说是“一头撞死”,我们分析也有可能是昏迷)。家里一楼的猫一下扑到鸟身上,将鸟吃掉。

  女主人将绿线虫和斑鸠联系,更加惊慌失措。约10:40左右,男主人回家。女主人将事件告知男主人。夫妇商议之后,决定立即到戊街子找“摩批”“看看”。“摩批”是氐羌族传统的“祭司”,也称“贝玛”、“贝姆”、“毕摩”。夫妇认为戊街子的这位摩批“最灵验”,于是第一时间想到找他,他拟名为“D摩批”。

  D摩批“看”的结果是:(1)“你们家最近要出大事”;(2)“家里属狗的小娃不要出门,出门就会有事”;(3)“要属龙和属虎的那天才可以解”。这天(第3天)距离最近的一个“虎”日还有7天。13:27,夫妇回到家中,此时我们3人已经早1小时回家。13:40,男主人在家门前空地东南角的一棵酸角树下,用灶灰画了一个圆圈。他用拖拉机的柴油将绿线虫和死蚂蚱烧毁。这个过程我们在楼上看到,男主人并不知情(事实上也不避讳有人在场)。

  此后一直到18:00,女主人洗衣服、做饭,男主人睡午觉、和我们打牌,并无异样。

  18:00开饭。在吃晚饭的时候,女主人突然问我们:“你们有没有属狗的?”正好我们3个都不是,便如实回答。女主人神色黯然,说道:“那就是老二了。”他便将去找D摩批的事告诉我们。小女儿的生年不属狗,但是她出生那天属狗。女主人认为D摩批说的是小女儿。正好发现绿线虫和飞进斑鸠的房间就是小女儿的。

  第7天,夫妇将小女儿从大女儿那里(县城)叫回家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下一条: ·[田兆元 刘慧]高校联盟模式下的节日文化谱系建构
   相关链接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徐赣丽:《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
·[刁统菊]感受、入户与个体故事:对民俗学田野伦理的思考 ·[朱婧薇]田野伦理:是枷锁还是翅膀?
·[林安宁 唐培旭]师公面具艺术拍摄与民俗影像数据库建设探索·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山东村落田野研究丛书》出版发布会暨“改革开放与乡村社会建设”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
·[黄建兴]中国民间宗教的近当代转型——《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述评·专题║ 走向田野的神话学研究
·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陈进国:《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
·[刘宗迪]超越语境,回归文学·[董德英]两宋节日突发事件及应对机制
·[毕传龙]城市手工行业知识的现代遗产·[施爱东]学者是田野中的弱势群体
·[陈泳超]“无害”即道德·[彭兆荣]家园遗产守则
·[巴莫曲布嫫]民俗学伦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 “田野调查伦理原则”笔谈
·刁统菊:《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施爱东]一个技工与一群诗人的群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