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邱运华:发掘民俗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正能量
  作者:邱运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15 | 点击数:4750
 

      通过考察,我们看到了井陉基于传统村落基础上的一系列民俗活动的生命力和深厚文化基础,也受到很多启发,归纳为六个字:坚持、探索、拓宽。

      第一,坚持。一是坚持民俗文化是地方日常生活方式的表现。抓住这一点,井陉民俗文化的传承传播就有了理论基础。井陉是太行八陉之第五,也是华北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地位造成了多省区域文化交融互鉴,坚持这样一个文化特殊性,展现出来的文化事象才有力量。二是坚持文化传承传播实质上是仪式规范传承传播。井陉村落民俗文化展现出很强烈的仪式感,比如开锁仪式,没有仪式就没有内容,有仪式才有内容,仪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在民俗文化发展中一定要坚持仪式感。三是坚持抓传统村落建设和民俗文化传承相结合。井陉的庙会与传统村落为载体的民俗仪式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其经验具有全国性意义,特别是对于中国南方和西南山区具有示范意义。四是坚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建设相互支撑。本世纪初,提出补上非遗抢救和保护这一课,这很有必要,但在传统村落保护和民俗传承中,特别需要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建设相互支撑,没有物质文化就谈不上非物质文化建设。

      第二,探索。要探索村镇村落民俗文化的组织形式和传承形式。民俗是日常生活的方式,多是由老百姓自发组织活动,自然传承。文化和宣传不同,文化润物无声,通过具体事象呈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立法、形成制度、政策、办法等环节,以协会、学会等群众组织和各种各样非政府团体、学术组织介入,以村民自治性组织自发地来推进。这样,从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到各群众团体引导和村民组织实施,就有一条线索,可以保证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体系得到健康发展传承。这不是一个制度性的强制性规定,而更多地属于指导、引导、商议、协议等约定方式。

      传统村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民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两个要点把握住了,我们在探索有组织地传承民俗文化系统就有了思想指导。这一次,在井陉看到各村落的民俗活动就有我们的组织性在里面,比如核桃园村庙会上“少年强,则中国强”口号和青少年参与等等。庙会等民俗活动很少没有民间信仰因素,即使是有组织的做了一些工作,也在所难免,需要我们引导好,把它控制在一定性质和层次上,为其转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正能量元素留下时间和空间。

      第三、拓宽。民间文化提倡活态传承,要有生命力,这是学术界特别强调的。目前的传承方式,有物质形态传承,有文字文献传承,也有影像传承,还有数字化传承,但还需要拓宽传承手段、传承方式。最近我接触到一些以艺术手段传承民间文化的情况,中国民协副主席刘华,是著名作家,专注于以文学形式书写江西民俗事象,他用文学作品《灵魂的居所》 《百姓的祠堂》 《亲切的神灵》 《风水的村庄》等记录了一批江西的民俗活动,影响很大,效果很好。去年,江西省赣州市委宣传部推出了一台民俗音画《客家儿郎》 ,以舞台表演的形式系统展现赣州区域的客家民俗文化,舞蹈音乐之美,戏剧演绎叙事,把客家民俗华美地展现出来。文学、艺术形式的传承传播,是我们探讨井陉民俗文化传承方式、传承路径的思路之一。当然,通过旅游产品,包括食品、纪念品和其他形式的商品模式传播出去,也是常见的路子。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是重要一环,民间文化责无旁贷,庙会作为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间文化学术研究来说,是一个新话题,对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说,也是一个新话题。

(邱运华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8-3-14 第7版:民间文艺
【本文责编:刘艳超】

上一条: ·潘鲁生:加强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条: ·[孙正国]湖北民间叙事长诗极富文化价值
   相关链接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关伟铭 关志和]「同源异脉」系统性保护民俗活动的完整文化特征·[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