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大师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大师

传承蓝与白之梦:吴元新和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作者:李韵 吴元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27 | 点击数:10521
 

  2011年12月,彭丽媛穿着凤凰团花蓝印花布衣服,出席“中华艺文奖”活动。2014年3月,彭丽媛身穿“十全十美”蓝印花布纹样访问比利时乐器博物馆。2014年3月,彭丽媛又穿着宝相花纹样蓝印花布服装出访法国。

彭丽媛出访时曾多次穿着的这种布料,就是南通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刻版、上铜油、湿布、和浆、刮浆、晾干、染色、晾晒、刮白,是其必不可少的九道工序;吴元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在这个行当干了40年。如今,他的女儿、女婿也成为传承推广蓝印花布的主力军。

▲刻板

▲刮浆

▲染色

▲刮灰

▲晾晒

▲整理

  从生活中必不可少,到远离生活鲜有人问津,再到以非遗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进而受到重视,蓝印花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的是传统民间手艺在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境遇。

▲吴元新工作照

  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作为吉祥喜庆健康之布曾经衣被天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宋嘉定中(公元1208-1224年)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这里的“药”即染色原料——蓝草。造纸术发明后,用桐油纸镂刻成花板要比木刻花板简便得多,蓝印花布得以在民间迅速普及和发展。

▲蓝印花布纹样

  然而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蓝印花布也面临濒危的境地。在曾经的那些年代,蓝印花布见证着普通百姓一生中的重要时刻,《状元及第》《凤戏牡丹》《喜鹊登梅》《梅兰竹菊》……这些喜闻乐见的图案与纹样,寄托着普通人家的美好心愿。在中国民间的习俗中,老人们在百年之后会将这些曾经见证自己人生重要时刻、陪伴自己一生的蓝印花布制品烧掉,使得最终留存在世的老蓝印花布制品所剩无几。

▲蓝印花布纹样

  40年来,吴元新通过创办博物馆,建立明清染房,出版专著,进行人才培养等,逐步形成了蓝印花布技艺传承的五驾马车效应,即蓝印花布古旧收藏、蓝印花布技艺传承、蓝印花布艺术研究、蓝印花布院校教学、蓝印花布产品创新的一体式传承模式。

▲吴元新在中央美院传授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展厅中的蓝印花布作品,无论是从工艺、纹样还是艺术特色上来说都代表着中国蓝印花布区域最高水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罗杨曾盛赞:“中华有大美,布上绽青花。”他认为蓝印花布完美阐释了中国文化的古典之美,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正是民间艺术魅力的来源之一。而民间手艺的魅力又与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息息相关。“优秀的手艺人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有三种,一是为公众性产品而生产的职业自豪感,二是把非显而易见的技艺分享传授给天下人的职业品德,三是对于完美近乎执着的追求和内化的人格。”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许平如此总结。

▲吴元新与中央美院学生展示蓝印花布教学成果

        吴元新告诉记者:“老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但现在不是这样了。传统手艺要活下来、活得好,就必须有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创意产品。蓝印花布来自于生活,还必须要回到生活。”

  正是秉承这种“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理念,吴元新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蓝印花布以新的活力,吸收了现代语言进行新的设计,形成了满足当代人审美取向和生活需求的新的日用品、家居饰品、工艺摆件等作品。

▲吴元新研究蓝印花布花版纹样

  冯骥才讲过,吴元新每一分钟都要提到“蓝印花布”这四个字。吴元新说,他怕一不讲蓝印花布这四个字,蓝印花布就没了。

  在中国百姓千余年的平凡生活之中蓝印花布熠熠生辉,当近几十年它开始在生活中渐渐消失,从历史的舞台中消退,吴元新把它拾起,收藏、抢救、传播、制作、创新、研究,串起了一个完整的传承链条,留住了蓝印花布的古老技艺,也使得蓝印花布得以活态传承,历久弥新。

▲蓝印花布产品

(原题:彭麻麻超爱穿他家布料!他干这行40年,每分钟都要提到这四个字…)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文化记忆工作室”2017-03-04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访非遗传承人·雕漆马宁
下一条: ·吕蓁立:一位民间手艺人的大国工匠情怀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佟兆岁]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宋嘉琪]手工艺类非遗的市场化·[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徐赣丽]手工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徐赣丽 滕璐阳]当代手工艺的都市实践·[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西萍]丰盛古镇田野行
·[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王均霞]普通人日常生活指向的手工艺与神话图像叙事研究·[张新沂 陈旭]论国情下汉绣手工艺文化特征的传承与发展
·[季中扬 陈宇]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刁统菊 骆晨茜]传统手工艺与当代传承
·[孟凡行]手工艺共同体的理论、意义及问题 ·[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