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狗年说狗:那些古代的猎犬
  作者:汉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17 | 点击数:24036
 

  在古代,狩猎不仅是下层百姓的谋生手段,同时也是帝王贵族间流行的高级娱乐。但不论哪个阶层的猎者,想必都以拥有一只忠诚可靠、勇猛善捕的猎犬为傲。这期狗年说狗,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古代的猎犬。

  诗经里的猎犬

  对猎犬的描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巧言》中有“跃跃毚兔,遇犬获之”,即用猎犬捕获狡兔来比喻君子能识破谄人的恭维巧言。在《秦风·驷職》中有“輶车鸾辘,载猃(xiǎn)猲獢 (xiē xiāo)”,记载了秦国公子携犬狩猎的场面。其中“猃”和“猲獢”均为猎犬。“猃”的嘴、腿、腰都很细长,依靠速度捕猎,被称为“细犬”。现今的陕西关中大地上,仍存有这样的犬种(陕西细犬),当地的老猎人把它叫作“猃狗”。“猲獢”则是一种短嘴狗,推测是利用嗅觉来搜寻和追捕猎物的品种,因为这种狗的嗅觉往往更加突出。可以看到,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选育猎犬品种,使其在狩猎活动中优势互补。

▲陕西细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猎犬犬种之一,主要生长在关中的渭南、西安、咸阳等地区

  中山国的猎犬

  《诗经》的文字性描述难以展现早期猎犬的全貌。幸而战国中山国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中山国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也是当时五个“千乘之国”之一,为游牧民族白狄鲜虞所建。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村附近勘探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古城,先后发掘了多座中山王族墓和平民墓。其中在中山国第五代国王王厝(cuò)的墓殉葬坑中出土了两具带着金银项圈的猎犬骨架,从大小和形态来看,应属于善于奔跑的细犬类型。

▲两只猎犬体积庞大,长90厘米(不包括尾长),高63厘米。经专家鉴定这两只猎狗活了七年左右,均为雄性,推测犬种为当时中山国著名的猎犬——北犬

▲金银狗项圈,均长38.26厘米,金银扁管,相间穿缀,奢侈华丽。国王给爱犬佩戴金银项圈,既表现出对猎犬的无比喜爱,也证明了猎犬在当时的受宠地位

  据汉代燕人韩婴所作《韩诗外传》记载,战国时“北蕃中山之君,有北犬、晨雁”,为魏文侯所喜爱。魏国太子击受封于中山后(战国初,魏国势强,乐羊灭中山,魏文侯让能力超群的太子击来治理中山),曾访求这两种特产,献与文侯。王厝墓出土的这两具狗骨架,极有可能是当时中山国著名的猎犬——北犬。而“晨雁”,据有关专家考证,是一种耐寒、善于晨飞的鸭类。

  由于中山国是由游牧民族所建立,出土的文物许多都彰显出剽悍勇猛、尚武喜猎的游牧雄风。其中一件狩猎纹铜盖豆上的纹饰生动刻画了中山国宏大的狩猎场面,猎犬的形象隐约可见。

▲狩猎纹铜盖豆战国高19.6厘米口径17厘米底座直径10.4厘米

▲狩猎纹铜盖豆纹饰。画面中的人和动物无一不在激烈地厮杀和跑动,协助人们狩猎的猎犬也在其中,你发现了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汉声文化讲义”2018-01-17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8旬老人拍皮影40年 记录辽西山乡巨变
下一条: ·狗年说狗:与人结盟
   相关链接
·[李生柱]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的互构——基于冀南两村白猫黑狗传说的田野考察·[孟令法]“动物保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自“狗肉”“猴戏”与“点翠技艺”的法律思考
·[焦学振]民间叙事的生命树·[夏循祥]民俗遗产化的价值观冲突
·娄烦狗俗·“欢乐春节”暖世界,多国政要拜大年
·狗年说狗:生肖狗的二三事·博物馆里福犬迎春
·[沈德康]“狗尾藏种型”谷种起源神话的结构与实质·狗年说狗:看家狗的故事
·狗年说狗:与人结盟·[王鑫]天狗与日月食
·[牛鲁燕]中日天狗信仰初探·[王鑫]日本的天狗与佛教
·[李建]民间神话传说与崇狗意识初探·“在现代政治谱系里,日常生活绝不仅是鸡零狗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