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范式
——《从文本到叙事》读后
  作者:记者 秦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1-10 | 点击数:2029
 

 

《从文本到叙事》王彬著

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王彬的《从文本到叙事》,无疑是一部富有启发性的文学理论新著。考察《从文本到叙事》中文本与叙事的关系,容易让我联想到形体与表情。如果说文本是形体,那么表情就是叙事。形体无论套上什么样的衣服,形体永远是形体,但表情不一样,喜怒哀乐尽在其中,它是灵魂和精神的一种外化。作者立足于文学创作的要义和原理,构建了本土的叙事学新体系,形成了当下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独立存在和新范式,其贡献显而易见。

  首先,《从文本到叙事》从学术层面拓展了文本与叙事的新界面,推进了叙事学的发展,其中揭示的“叙述集团”“第二叙述者”“滞后叙述”“动力元”“时间零度”“清晰或模糊的场”“漫溢话语”等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精准而又明晰,既吻合文本的本质特征,又富含探索精神,对于我们审视小说文本的叙事方式、叙事指向、叙事脉络有借鉴作用。作者站在叙事学角度,不仅对中外文学的文化理论源头和分支进行了逐层检索和梳理,而且从中外文学作品、文学创作的立场、观点、现象、事例出发,借此考察文学创作中的普遍性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直指当下文学创作在文本和叙事层面的症候,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盲区。

  《从文本到叙事》围绕叙事视角的不同“站位”方式,提出了构架合理文本的种种可能性,捍卫了文本和叙事作为文学作品命运共同体的客观秩序和审美尊严。当下文学批评往往越过叙事分析,直接谈论文化意识。很多批评文章由于缺乏叙事学的功底,忽略了关于叙事的微妙分析而流于空疏。因此,王彬的《从文本到叙事》对当下中国文坛,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实际上采取了文学历史与文学发展并行观察、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同步思考、文学成绩与文学问题交叉评析的方法,既观照到中外小说经典,又联系到中国当下文学发展的形态。也就是说,作者既充当了文学现场的观察者,又从局外反观文学现场,使这一命题拥有了文学现实的佐证,有利于我们站在文学理论的前沿重新反思这一命题。

  另外,在论据的选择和说理的举例中,作者以《论语》《红楼梦》《水浒传》《喧哗与骚动》《城堡》《孔乙己》《杀人者》等大量中外、古今叙事经典文本为据,既立足于叙事学的语法,又聚焦于内在肌理。布局行文坚持了民族文化立场和论述方法,融春秋笔法于论证经纬,微观切入,宏观收口,体现了本土学术理论的独特审美。全文没有任何虚妄的附加、陈词以及当下学院派研究中惯常的炫技泡沫,显得清新隽秀,玲珑剔透,亦显美文特质,为当下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范式。此书虽然旨在分析小说文本,其理论要义对其他艺术领域的叙事文本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参照性。比如,《从文本到叙事》第二章中关于第二叙述者的阐述,非常有利于我们分析当下电影叙事的曲直和得失。

  文学理论需要创造性和制高点,叙事学虽然兴起于西方,王彬把它转化为本土化的改造,拓展了叙事学的内涵与外延,达到了一种新的超越,从而彰显了他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治学姿态,《从文本到叙事》的出版,意义深远。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2018-01-10第8版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众声喧哗中的古琴新路在何方
下一条: ·2017年度中国好故事上海揭晓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
·[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雨点]语言、行为、物象:湖南新晃“孝梅节”节庆的多元民俗叙事与文化认同·[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隋丽]民间叙事的情感逻辑:基于黄振华故事讲述的分析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李一凡]地方民间叙事中的“箭垛式”名词·[李欣]长平之战与民间记忆
·[江帆]民间叙事生成与演化的内在逻辑·[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
·[郝佳琦]三国孙夫人投江传说景观叙事研究·[陈捷]灵魂观念在国产恐怖游戏《纸嫁衣》中的叙事实践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程浩芯]通行叙事和地方叙事的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