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吴晓东]伏羲女娲蛇尾蜴尾考
——兼谈嫦娥为什么也有尾巴
  作者:吴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20 | 点击数:10630
 
 摘要:在古文献中,伏羲女娲被记载为人首蛇尾,汉画像除了有相应的形象之外,还有人首蜴(蜥)尾的形乂象。这两种形象的形成,是因为羲与蛇、蜴古音同音,而与義、娲古音同音则是伏羲女娲交尾形象的缘由。后羿嫦娥与伏羲女娲的名称中心词分别是羿、娥、羲、娲,都来源于“日”的语音变异,所以嫦娥与女娲有同一来源,这是汉画像中嫦娥有尾巴的原因。
 
关键词:伏羲;女娲;延维;委蛇;嫦娥;后羿
 

 
  传说中作为人祖以及文化之祖的伏羲女娲,形象却是怪异的人身蛇尾或蜥蜴尾,这一直困惑着学者们。本文试图从语音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同时也对汉画像中嫦娥有尾巴的形象做出解释,并指出这些现象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系统性。
 
  一、伏羲女娲名称的来源
 
  较早提到伏羲的文献有战国时期的《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关于伏羲人身蛇尾形象的记载,较早的有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
 
  关于女娲的记载也出现在战国时期,《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关于女娲的形象,东汉王逸注释《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时说:“女娲人头蛇身。”
 
  关于伏羲人身蛇尾形象的成因,有学者认为是因为他的出生传说使之与雷神建立了联系:“在伏羲与雷神建立血缘关系的同时,伏羲又与代表雷神形象的龙发生关联。因此,在两汉的墓葬中,便出现大量绘有‘人首蛇身’或‘人首龙身’的伏羲形象。”韩鼎认为是生殖象征的因素导致了女娲蛇尾形象的形成:“女娲的名称就定性了其性别特征,但形象中的‘蛇身’又象征了男性生殖器,这就造成了一种‘雌雄同体’的状态,其本身就隐喻了男女结合的意象。”姤江凌从卦之象来分析伏羲女娲人身蛇尾的成因:姤“上为乾卦,乾为头、为首。下卦为巽,巽为蛇。这就是‘人首蛇身’的来源。姤又,卦一阴在下,上为首,初为尾,阴阳交于下,即‘交尾’之象。”
 
  这些研究虽然都能言之成理,但总的来说,没有系统性,即每个观点只是阐释某一个单独的问题,难以照顾到其他的相关问题。譬如,伏羲女娲为什么有爪子,伏羲女娲像为什么总是与日月联系在一起,与女娲有相似神格的嫦娥为什么也有尾巴。如果从名称来源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关联性将能得到更为圆满地解决。那么,伏羲女娲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
 
  伏羲女娲在汉画像里有一个特点,伏羲旁边经常有一个太阳,女娲旁边经常有一个月亮,或者他俩的上下有一日一月。这表明了伏羲女娲与太阳、月亮有关,学界对此已有不少共识。那么,伏羲女娲的名称很可能也与太阳、月亮有关。
 
  分析伏羲女娲名称的来源,要先意识到羲、娲才是真正的名,伏、女只是用来表尊敬、表性别的,就像羲皇、娲皇的“皇”是表示身份一样。古人经常将伏羲、女娲的真名羲、娲连起来称为羲娲,比如宋代苏轼《游三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乃复以此诗授之》有“洪荒无传记,想象在羲娲”的句子,清代鄂尔泰《赠方望溪》也有“岂邀名誉嗣圣德,宁望荒远登羲娲”的句子。
 
  “羲娲”与“羲和”有共同来源,“娲”可读[wo],而“和”以禾为声旁,有的方言把“禾”读[wo],羲娲即羲和,所以分析伏羲女娲的名称可联系羲和的神格。羲和与太阳有关,在古文献中,羲和身份多样,《后汉书·崔驷传》里说是太阳,《山海经》里说是太阳之母,《楚辞》里说是给太阳驾车的车夫,《尚书》里说是历法者。历法者其实也是太阳的拟人化,古人通过观测太阳来历法,太阳自然也成了历法者。羲和与太阳有关,所以羲娲也应来源于太阳。
 
  羲和的“羲”目前读[ɕi](拼音记为xi),但《说文義聲解字》解释“羲”字时说“从兮”。義与日都可读[ji]。“日”目前各方言有多种读音,其中有一种读[ji],如山东日照以及广东、广西的一些地区就这样读。今音读[ji]乂的字很多,相关的有、义、弋。那么,乂日与、义、弋的上古音有何关联呢?
 
  日的上古音,李方桂与白一平都构拟为[njit],乂而的上古音王力构拟为[njit],白一平构拟为[ŋiat]。由[n]到[ŋ]是日字读音演变很常见的一个规律,比如福州目前日字的读音就是[ŋ]声母。所以,我们推测“日”经历了一个读[ŋiats]的阶段,这时候它乂就与字同音了。
 
  義之所以目前读[ji](拼音记为yi乂),与同音,乂義是因为它以为声旁。学者们一般只意识到以我为声旁,没有意识到我又以戈为声旁,戈又以弋乂为声旁。弋与义是异体字,又都以为声旁。所以義说,归根乂義到底是以为声旁。一般以为义是的義后期简化字,其实义是的俗体字,也就是很早就在民间广泛运用,只是没被《说文解字》收进去,義《说文解字》只选择性地收了字作为正体字。可以推测,当日字读[iats]的義时候,古人也用“”以及与之同音的“我”来记录。
 
  [ŋjats]进一步分化为[ji]和[ŋa],[ji]一直延续至義今,即的读音,以及日的部分方言读音。[ŋa]则是“我”的上古音,目前很多方言也依然保存了这一读音。
 
  [ji]除了如今依然存留之外,也另发展为[i],義人们便创造了另一个字来代替,即羲。这一语音变化规律大家很熟悉,祥、翔、晓、锡、袭、玺、崤字都是相同的变异。[ŋa]的变异较为复杂,其中有一条路线是这样的:[ŋa](我)———[ko](戈、我、娲、和)——[wo](我、娥、娲)——[wa](娲)。整个的演变可
 
  图示(图1)如下:
 
  图1“日”字语音演变示意图
 
  清楚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我们便可以解开一系列的谜团,包括伏羲女娲蛇尾之谜以及嫦娥有尾巴之谜。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下一条: ·[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的基本母题及文化意义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
·[陈泳超]近世民间信仰中的神话层累——从海盐神歌《伏羲王》到《三天三宝》·[梁奇 刘红玲]淮阳伏羲女娲神话的生殖崇拜及其演化
·[张成福]从地方神灵到人文初祖·[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
·[吴晓东]禹妻“涂山”氏名称与“蜍蟾”同源考·[丁思瑶]民间叙事的跨文类表达
·[杨利慧]官民协作:中国非遗保护的本土实践之路·[霍志刚]韵文体伏羲神话与民间叙事丛内部的分工互动
·探访河南济源“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朱鹏]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述论
·[袁学骏]新乐伏羲祭典保护的重大意义及其科学性、全面性·[仵军智]关中西部乡村“母性神”信仰活动考察
·[田波]“人文初祖”考·[吴晓东]汉画像里的嫦娥为什么有尾巴?
·[张多]女娲神话重述的文化政治——以遗产化运动为中心·[张勃]景仰女娲 凝聚精神力量
·[徐凤]甘肃伏羲女娲神话扩布之探源·[李祥林]女娲神话的女权文化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