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朝戈金:科技在黑暗中探索,人文烛照道路
  作者:朝戈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29 | 点击数:3651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

  11月29日下午,2017“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故宫继续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以《科技与人文协奏才会有最华美的乐章》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认为,科技与人文的协奏,必将给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乐章。以下是他的演讲实录——

科技与人文协奏才会有最华美的乐章

  大家下午好!刚才冯院长主要讲了宫廷文化,我下面主要讲民间文化。冯院长讲过的主要是已经定型的、成为文物的文化,我要讲的是活形态、流动中的文化。

  我的题目叫《科技与人文协奏才会有最华美的乐章》。今天的新技术在描摹、记录、呈现、传播、弘扬、振兴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而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上,做了大量的事情。我只举几个例子,因为民间文化是汪洋大海。

  (一段藏族史诗演唱视频)

  这是藏族史诗的演唱,下面这个是用托忒文记录的蒙古史诗的电子文档,这种语言和文字今天只有很少的人才会使用,这是一些图像叙事,它记录了其他一些艺术样式,像唐卡、石刻等等。这是蒙古歌手来唱蒙古史诗。

  下面这个是一个藏族歌手演唱史诗时候的手势和身姿,我们叫身体语言。我们还有一些新的技术用来记录或者是复兴、修复老的唱片、老的录像带,这是音视频修复与评测重点实验室,他们修复的老录像包括《火烧绵山》的片断等等。

  下面我们看到用电脑数字化技术记录传统的戏曲、舞蹈、武术等等动作数据,这种技术对于动漫创作、对于教学和科研,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土家族的摆手舞,我们知道在西南地区这是歌舞一体的表演,这是电子模拟分析;我们还有一些同行是用电子的技术来记录文化生态的场景。

  总之,我们刚才非常简单地挑了几个通过新技术记录传统文化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情况的例子。我觉得技术不仅是手段和平台,它带来的观念改变正在催生新的知识。

  比如这个场景,这是肯纳和麦卡龙两位美国教授,他们用网络科学方法研究神话和史诗,这种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让他们主要聚焦于四个著名的欧洲神话史诗,通过社会网络的分析,来比较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通过阿伽门农、雅典娜等等一些英雄来分析这些神话之间的相似性和分布。

  右边的例子是一个学者,他通过美洲民间故事和神话的母题地理分析来呈现美洲移民分布和迁徙的路线,这是计算民俗学,它是基于新技术才产生的一些人文学术的新方向。

  下面这个是赫哲族的一个演唱场景,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的母语濒危,这些传承人则通过建立一些微信群,比如“团结的赫哲人”群来共享语言资料,从而让一个极度濒危的语言有所恢复、有所发展,也让这个古老的传统有所发展。

  下面这个项目是芬兰的文化三宝磨,跟这个诗行有关的一些人物、器物、事件、植物出现在右边的链接中。文化的完整连续性用这种方式得到了完整的呈现,我断言文化三宝磨新的技术代表了互联网在知识重组和知识再生产方面的发展方向。

  这种跨领域的合作,也体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我们发展了一个新的合作项目,要展开学科互涉意义上的边界作业,在一些方面大大推进、分布建成具有中国本土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专题数据库。我们讲了科技助推人文,也讲了人文助推科技,比如说下面这个例子,这是一个关于机器人伦理的讨论,一些学者们在讨论我们如何对待机器人、如何定义它涉及到什么样的伦理等问题。关于学科分野和视界融合,这个图景上关于世界上三个大的学术组织,一个是ISSC,一个是ICSU,这是他们在北欧关于合作的研讨会会上的情景。

  我想说的是什么?我想说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该共同携起手来协作。我们知道,今天面临的许多挑战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所能解决的。大数据海量存储、便捷登录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许多挑战,比如难民问题、文化冲突、制度差异等等,这样一些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需要不同学科携起手来工作。

  自然科学、科学技术是让我们在黑暗中摸索,而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是照亮我们的烛光,不仅让我们看清曾经在哪,也让我们知道未来的危险在什么地方。

  总之,我的结语是科技在黑暗中探索,人文烛照道路。假如没有人文、人性、人道的指引,没有审美观、价值观、情感理想情操的指引,没有在历史深处汲取教训,我们的明天一定不会是光明的、美好的。好在我们正在设法避免那样的局面出现,我们寄希望于科技与人文的协奏,这必将给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乐章,谢谢大家。

(演讲实录经本网校改)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 2017-11-29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田兆元]“龙的传人”文化符号形成的历史依据
下一条: ·[吴晓东]神神怪怪背后,是科学的萌芽
   相关链接
·[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郝佩林]地缘·社群·秩序:近代徽州地方戏与山居江南人文生态
·[陈昕]启蒙理性与浪漫精神·[朝戈金]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
·[蒂莫西·坦盖利尼]民俗学显宏镜——计算民俗学面临的挑战·[李刚]数字人文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刘永发 李庆]人文之汤:洛阳汤文化调查与探究
·[符腾]浅论传统村落的人文记忆传承与保护·[方李莉]手工艺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重塑
·欧洲人文学术会议将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杜思慧]江西赣县夏浒古村的保护与旅游现状调查
·[孟子凡]民俗学视域下的空间·[孟令法]医疗技术的改进与民俗传统的延续:江苏省沛县立春“戴春鸡”习俗研究
·[范长风]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南京:让传统文化“携手”现代科技·[张成福]从地方神灵到人文初祖
·[王舒]论网络平台下的民间文学创作·[毕传龙 赵娜]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视野下的非遗传播能力建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