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四川摩梭甲搓舞:非遗在每一个美好的夜晚跳动
  作者:王鹏 刘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0-01 | 点击数:2264
 

      夜幕降临,远山没入黑暗,星斗钻出云层。如果此时你站在泸沽湖畔,除了悠远的湖浪拍岸,往往还能听到隐约的乐声,节奏欢快、如梦似幻。循声而去,你就会见到一种神秘、热烈的摩梭人舞蹈——甲搓舞。

      几百平方的院落内,篝火熊熊燃起,几十名摩梭青年男女五指交叉,围着火焰跳动。随着乐曲的节奏变换,舞步亦变化多端,快时豪放刚健,慢时悠然自得——9月30日晚,在四川盐源县泸沽湖镇博树村,参加“百网探访最纯粹摩梭爱情”的记者,终于见识了这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摩梭舞蹈。

摩梭青年男女跳起甲搓舞。 王磊 摄

      摩梭人居住在四川、云南交界的泸沽湖畔,被认为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这里的青年男女通过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达心意,具有感情基础后,二人均同意,可以进行“走婚”。

      害羞的摩梭男女如何在跳舞时相互表达心意?秘密藏在甲搓舞之中——他们通过跳舞时悄悄抠对方手心来倾诉爱意。摩梭姑娘李苦姆告诉记者,甲搓舞是摩梭青年男女表白的“桥梁”,“抠手心同样有讲究,只能抠三下,若对方同样有意,就会回抠。”

摩梭青年男女跳起甲搓舞。 王磊 摄

      甲搓舞的动作延伸于摩梭人的劳动情形,共有72个动作。所谓甲搓,意思是为美好的时辰或时代而跳舞。作为一种群体娱乐性舞蹈,摩梭人会在庆祝丰收、节日、祈福神灵时跳起。但随着泸沽湖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游客涌入这里,也给传统的甲搓舞带来了些许新变化。

      伍支洛甲搓舞队有二十多名摩梭青年男女队员,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在舞场中跳舞。旅游旺季时,舞场会吸引逾300名游客,这给队员们带来了每月近5000元的收入。在泸沽湖畔的众多村庄内,这样的甲搓舞队有几十支。

      “一方面,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将甲搓舞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村民的增收。”伍支洛甲搓舞队队长曾扎实带领舞队已二十多年,是当地为数不多掌握摩梭竹笛演奏技艺的摩梭人。

 

摩梭青年男女跳起甲搓舞。 王磊 摄

      “除了甲搓舞,也希望我们的摩梭竹笛、食物、走婚习俗都能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曾扎实告诉记者,以前当地年轻人多选择去外地打工,现在越来越愿意回到家乡发展,从事跳甲搓舞、开客栈、划船等旅游相关的工作,也是一种传承。

      夜深了,舞场内的篝火仍未熄灭。篝火旁,摩梭姑娘们雪白的长裙随步轻盈飘旋,银链子在胸前闪晃、用青丝线做成的发辫尾在耳鬓飘荡,彩珠串映着火光在额前闪光。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了摩梭人的生活状态,也使甲搓舞在泸沽湖的每一个夜晚跳动。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年10月01日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让英雄史诗绽放民族歌剧舞台
下一条: ·当“中国节”变成“世界节”(今日谈)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