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陶立璠]概说隋唐五代时期风俗文化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18 | 点击数:10182
 
 
  一、隋唐时期的科举、行卷之风
 
  魏晋南北朝时期,引起社会风俗不断变易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是国家长期处于分裂,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加上政治权力的反复更递,造成从上层士族到一般文人心理上的极不平衡,于是浮靡、玄谈之风盛行。行为的狂放不羁,居丧无礼成为一种时尚;二是从魏代开始,官吏的选拔使用,实行“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这种用人制度极大的助长了门阀豪族势力,使政府机构的官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邪党得肆,枉滥纵横,社会风气日益败坏。迨至隋唐,国家复归统一。特别是唐代开国以后,逐步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改为科举取士。科举制度的实行,同“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样,同样带来了社会风气的重大变化。“科举”及其相伴而生的社会风俗,是隋唐时期风俗文化的特点之一。
 
  唐代开国以后,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这为社会广大的庶族、文人打开进取功名之门,必然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而科举应试又好尚文词,崇尚进士,于是世人趋之若鹜。《隋书·通典·选举五》“杂议论中”载,唐高宗上元元年刘嶢上疏曰:“国家以礼部为考秀之门,考文章于甲乙,故天下响应,驱驰于才艺,不务于德行。夫德行者可以化人成俗,才艺者可以约法立名,故有朝登甲科而夕陷刑辟,制法守度使之然也。陛下焉得不改而张之!至如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昔子张学干禄,仲尼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又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今舍其本而循其末。况古之作文,必谐风雅,今之末学,不近典谟,劳心于卉木之闲,极笔于烟云之际,以此成俗,斯大谬也。”这是指由科举带来的文苑不良风气。
 
  唐代科举初设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科,其中以进士科最为人们推重。当时贡举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出身,终为不美。刘餗《隋唐嘉话》载:“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是说薛元超虽身为中书,尚以不由进士及第为恨。唐代特别是武则天当政时代,极重进士及第。谁考中了近士,便可平步青云,光耀门庭。特别是在长安大慈恩寺塔(大雁塔)进士榜上留名,那可真是孟郊在《登科后》诗中表达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了。士子们无不把考中进士,雁塔题名视为荣耀。欣喜若狂,自不待说。雁塔题名之后,举行“曲江会”。《唐摭言》载:“曲江会,先牒教坊请奏,曰上御紫云楼垂帘观,时或作乐,则为之移日。……旨下后,人置被袋,例以围幛、酒器、钱绢实其中。逢花即饮。故张籍诗云:‘无人不借花间宿,到处皆携酒器行。’其被袋状元录事同检点,缺一则罚令。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住室半空,公卿率以其时选东床,车马驂阗,莫可殚述。”曲江大会之时,要事先通知教坊司,明白告知皇帝也会亲临紫云楼观看。由此可知进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了追求进士及第,在强烈的科举仕途欲望的支配下,应试的举子中遂兴起一种“行卷”之风。
 
  所谓“行卷”,是指应试者在考试之前,将自己所写的诗文汇集成卷,亲自或托人呈送给社会上有地位,有权威的人物,请他阅后向主考官推荐,从而增加考中进士的希望。唐代许多政治上和文学上的名人,都曾通过“行卷”方式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获得进士头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行卷于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杜牧曾行卷于太学博士吴武陵;白居易拿着自己的诗文谒见著名诗人、著作郎顾况;李贺曾以诗歌拜谒韩愈。这些诗人都曾及进士第。自己的才能是一方面,而名人的鼎力推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唐文坛霸主韩愈,也以“伯乐”自居。他的《杂说四》中即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句子。韩愈爱才、识才、荐才,使中唐文坛极称盛世。也有投献不遇而终身落弟的。如杜甫这位诗圣,也曾为“行卷”而焦虑,先后投献自己的诗给汝阳王李璡、尚书左丞韦济、输林学士张垍、京兆尹鲜于仲通、开府仪同三司哥舒输等,但都是泥牛入海,不得举荐。可见文章再好,没有权势人物和名人推荐,照样不能中举。正如白居易在《見尹公亮新诗偶赠绝句》中描写的“袖里新诗十余首,吟看句句是琼琚。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字书。”完全是经验之谈。干谒既是拜访之意。
 
  唐代以科举取士,尤重进士科。進士,不仅皇帝器重,文人羡慕,而且风气所染,连一般的庶民百姓也孜孜以求。《唐诗记事》卷35载,宜春人彭伉進士及第,亲戚朋友均赶来祝贺。他的连襟湛贲因身为郡吏,独自饭于后阁。其妻责备他说:“男子不能自励,窘辱如此,复何顔?”后湛贲发愤读书,中进士第。正在郊游的彭伉听到消息后,失声坠驴。袁州人开玩笑说:“湛郎及第,彭伉落驴。”从这段佳话中可知科举对民风的深刻影响。
 
  科举成风,必然利弊相间。一方面科举之用在于抑贵游,登寒畯,大批人才被选拔上来。另一方面,每年贡举,被录为进士的名额必竟有限,没齿而不能登科者甚众。于是争第急切,交驰公卿,以求汲引的现象随处皆是。更有甚者为中举而不惜交通权贵,勾结宦官。中唐以后,举子们“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旧唐书·高郢传》)。到了晚唐,举子中的朋党几乎成为行帮组织,有些参加到朋党之争的行列之中,社会风俗随之败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17-9-1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陶立璠]宋代笔记小说对民俗学的贡献
下一条: ·[刘宗迪]《山海经》与怪物阐释学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娇 柏互玖]明清方志风俗志内容的构成、分布与历史成因·[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
·[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
·[胥志强]现代民俗学中的礼俗互动问题·[鞠熙]天下与遗产:中国古代风俗学的两种面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