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武宇嫦]论亚洲民间宝物故事中宝物与动物的相关性
  作者:武宇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1 | 点击数:5663
 

       摘     要:在亚洲,民间宝物故事是很常见的一类故事。在这类故事中,宝物的获取与动物密切相关:人类直接从动物处得到宝物;动物充当帮助者,使主人公得到宝物;动物本身就是宝物(宝动物)。在对宝物的获取与动物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这些宝物幻想方式中所体现的民众心理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这可以揭示民间宝物故事对我们的更深层的精神启悟,并使我们得以反观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定位。

       关键词:宝物故事;宝物获取;动物;相关性

       作者简介:武宇嫦(1977- ),女,山东鄄城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民俗学


       在古今中外的民间故事中,涉及宝物或以宝物为主题的宝物故事占有相当比重。就本文而言,在我所搜集到的一千五百多篇亚洲民间故事之中,在总量上宝物故事约占到24.2%;在具体的国家和地区中所占比重又各有不同:在中国,这类故事在其所有的民间故事中约占29.6%,在日本,约占24.9%,在东南亚各国,平均约占23.5%,在印度,约占13.7%,在阿拉伯,约占28.6%。可见,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这类故事占比接近总量平均比重,中国和阿拉伯人的这类故事数量偏多些,印度的这类故事数量则显得较少。

       从宝物的获取方面来看,各种动物在民间宝物故事中往往充当相当必不可少的角色。概括而言,可以说是宝物的获取或者宝物本身和动物(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动物)紧密关联;具体来说,它包括三种具体情形:人类直接从动物处得到宝物;动物在帮助人类获取宝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动物本身就是宝物(宝动物)。这些关于宝物的幻想体现人和动物的关系[1],即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一例。

       一、人类直接从动物处得到宝物

       在亚洲各国的民间宝物故事中,宝物的获取和动物相关的第一种具体情形就是:人类直接从动物处得到宝物,且多是动物直接送宝物给人类。就人对宝物的获取而言,可以说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但人类具有对自己的想象进行合理化解释的普遍心理,这样,在动物为何送宝物给人的合理化解释中,亚洲许多国家存在着的“报恩”观念,似乎就成为最便当的选择。因此,动物报恩的故事就成为这类宝物故事中最典型的故事形态。

       先说日本的这类故事:日本的动物报恩的故事很具代表性,形态又相当丰富,且多和禁忌相连。这应从日本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解释。日本人习惯于将自己看作是“负恩者”,不仅对过去也包括对当下,他们的日常意志和行为都发自于这种报恩感。日本人将“恩”看作是债务,是必须无条件偿还的,一旦欠下别人的恩情,今生就有无尽的义务去偿还;相应地也将为报恩而积极献身看作是懿行。日本的民间故事《文福茶釜》,讲一位老爷爷救了一只狐狸,它变化三次来报恩,最后竟然累死。这篇故事可以与上述观念相印证,其中的动物可以为报恩而死,这是意味深长的。

       在日本的民间宝物故事中,大概是因为人们格外重视“报恩”这一因素,并反复以它作为表现重心,从而使得动物报恩的方式也很多样:动物直接送宝物报恩,动物化作女人来报恩或者以毁损自身的方式来报恩。

       首先,动物直接送宝物给施恩者,这种单纯报恩的故事很常见。

       其大致情节是某个人和某种动物发生关联(多是施恩于它),动物送给他宝物以感谢,某人得以过上好的生活。同时一般还会伴有坏人仿效的情节,因而具有很浓的教化色彩。如:《断舌雀》《烧蔓菁吃的甚四郎》《狐妻》《老鼠的极乐世界》《黄莺的法华经》《通天竹》《女孩、泥鳅和猴子》《老鼠相扑》《扭了腰的麻雀》等,都是这类故事。其中《扭了腰的麻雀》讲一个热心的老奶奶,治好了一只扭伤腰的麻雀,并将它养在笼子里,十分疼爱它。一天,麻雀飞出去,给老奶奶衔来一地葫芦籽(中国朝鲜族的这类故事中,有的干脆直接称之为“报恩籽”)。老奶奶将它们种下,收获了许多大葫芦,她把它们吊在屋檐前的向阳处,几天后,她发现里面装满了白米,于是老奶奶成了一个大富翁。隔壁的一个贪心的老太婆,特地捉到一只麻雀,拧伤它的腰仿效,结果自然是恶行没好报。这个故事的情节较符合前面的说明。

       其次,动物化作女人来报恩的故事也很多,这些故事中自然也多次出现人与异类通婚的情节,往往也伴有动物毁损自身的状况。

       日本这类故事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慈母的眼珠》。故事哀婉悲怆:一个商人救了一条蛇,蛇化作女人来报恩,为商人生了一个儿子。商人无意中偷看了蛇夫人的真身,她不得不离去。临别时,蛇夫人留下了一块美玉。在没有母亲照顾的情况下,孩子舔着这块玉,也可以很好地成长。不料,玉被一个贵族老爷看中抢去,孩子哭闹不已。商人只好去找蛇夫人,她从山洞里出来,眼睛已瞎了一只。她告诉商人玉本来是自己的一颗眼珠。蛇夫人又给了他一块玉,那是她婶母的眼珠,并让他带着孩子赶紧离开。过了几天,那个贵族老爷就让石头给砸死了。这个故事不但以报恩为重心,也体现了和禁忌(不许偷看)相关联的特点,还同时反映了动物报恩的几种不同方式,所以这篇故事的形态较为复杂,它将一条蛇的慈母心肠刻画得异常动人,使它不同于一般的民间故事,从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内在力量。

       从动物的种类也有助于说明宝物幻想的特征。动物单纯报恩的故事中的动物有:麻雀、鹰、狗、老鼠、乌龟、泥鳅、猴子、黄莺等等,与之相比,化作女人来报恩的动物如蛇、仙鹤等不很普遍和常见,可能因为它们和人的关系相对疏远,有一定的神秘性,因而人类对它们也更能生发出离奇的想象。这是符合人们的普遍心理特点和想象方式的。在这类宝物幻想中,日本故事中的水族动物明显居多,这是由其自然生态环境所决定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田兆元]创世神话图像景观的重塑
下一条: ·[武宇嫦]论亚洲民间宝物故事中的禁忌形态与意义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
·[马光亭]认猪为母:苏北乡村的动物信仰·[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
·[赖婷]神圣与凡俗:福州猴神信仰的多元面向·[鞠荣坤]早期信仰实践中的动物崇拜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
·[孟令法]“动物保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自“狗肉”“猴戏”与“点翠技艺”的法律思考·[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
·[张多]祸与福:中国人的蝙蝠文化观·[万建中]中国民间故事中人与动物关系的禁忌母题
·[周跃群]保护与发展的权衡:民俗文化遗产化视野下的动物伦理反思·[王丹]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宝物类型与意涵
·[陈金文]中国民间“动物与人”故事的生态文化价值·[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
·[温士贤]动物伦理与非遗“马戏表演”·[刘守华]《六度集经》与中国民间故事
·[陈爱国]游弋于自然与文化之间:云南洱海鸬鹚境遇的民俗学解读·[夏循祥]民俗遗产化的价值观冲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