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7年暑期学校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对外学术交流中美日民俗学暑期学校2017年暑期学校

报道║ 以文化保护为主旨的对话与交流
——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综述
  作者:孟荣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31 | 点击数:4097
 

   近日,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学院、中国民俗学会、美国民俗学会、日本民俗学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科技处和呼伦贝尔学院科技处承办。来自中国、美国、日本三国的40余名民俗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呼伦贝尔学院党委书记韩猛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和呼伦贝尔学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展。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云国宏介绍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及取得的成绩,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加强国际交流与对话,形成协同创新的合作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科技领域的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表示,希望此次研讨会能够为中、美、日三国间的民俗学科领域、民俗研究机构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更希望通过学术研讨和田野实践,提高广大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从而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民俗研究”、“发展变迁中的传统文化”、“多方力量推动文化保护”等4个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围绕“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敖其介绍了生活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文化传统与现状。敖其认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各民族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把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进现代生活中,这既为当今社会贡献了传统智慧,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呼伦贝尔学院教授孛·蒙赫达赉追溯了巴尔虎蒙古族的民族历史、神话传说及其与蒙古族源的渊源等。他指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巴尔虎蒙古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巴尔虎蒙古族亟需加强传承、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

  围绕“历史进程中的民俗研究”议题,美国民俗协会执行理事长迪姆·罗仪德梳理了美国民俗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介绍了美国民俗学会的发展现状和学术活动。日本民俗学会代表、北海道大学文字研究院教授科桑山敬己介绍了日本某农业社区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民俗发展状况。农业社区曾一度被认为是日本现代化建设的障碍,直至上世纪70年代被重新定位为日本传统价值观的体现载体。如今,该社区所面临的农田被遗弃和文化被忽视等现象,反映了社会关系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这也成为影响日本农村生活方式和居民身份认同感的重要因素,这类现象是民俗研究面临的世界性课题。

  围绕“发展变迁中的传统文化”议题,西藏大学教授次仁央宗分析了西藏自治区的地理环境对藏族饮食文化的影响。次仁央宗认为,藏族的日常饮食习惯既适应高原地理环境,更含有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宗教意蕴。美国凯尼恩学院院长霍华德·萨克斯、学者朱蒂斯·萨克斯基于长达40年的跟踪调查,探析了4个知名乡村小提琴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继续保持农村身份和坚守民间文化的深层原因。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纳日碧力戈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有形+无形’的制作过程”的观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发生、扩散、传播,利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资源,促进有形与无形和谐交融。

  围绕“多方力量推动文化保护”议题,朝戈金介绍了中国申请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过程中的协作机制,指出应加强交流协作机制,多方力量共同推动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结合多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指出,任何文化或文化体系失去对自身传统的深刻了解和认知,就失去了具备优秀创新能力的基础。要以尊重文化、公平发展和以人为本为原则,把文化保护融入社会实践中,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7年8月25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讲座║ 霍尔茨伯格:传统文化的呈现
下一条: 无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