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让更多人受益
  作者:张玉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8 | 点击数:3690
 


湖南湘西龙山里耶文化古镇。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云南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形成了多元一体、和谐共融的良好民族文化生态。(摄影:童怀摄)

美丽“羌绣”绣出美好生活。(摄影:陶明)

制表:鲁元珍

  【文创视域】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近年来我国文化领域的一个创新,从文化发展的规律出发,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点到面,用整体性、系统性思维,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既注重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地实施保护,也保护其得以孕育、滋养的环境,见树木见森林。近日,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集聚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总结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经验,对如何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进行了深入交流。

  1、让文化生态保护“如鱼得水”

  地无三尺平,依山而建,江西婺源篁岭村连块晒粮食的平地都没有,可这并没有难住智慧的篁岭人。于层层叠叠的房屋间,每家都在房屋二楼外用一根根原木搭出外飘的晒台,用竹篾编成一个个巨大的、收放自如的晒匾,解决了无地晒粮食难题,篁岭“晒秋”民俗也随之而生,至今已延续了500年。

  可进入二十世纪初的篁岭村,由于交通不便,生产资料匮乏,已经沦为贫困村。诸多百年古建,成了危房,村民们有的迁居,有的想改建住房,一个古老的特色村落岌岌可危。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推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对篁岭村的整体保护,这个百年古村落又涅槃重生。不仅以古建和晒秋为特色的传统风貌得以良好的保护,使游客纷至沓来,而且随着需求的重生、市场的形成,令人惊喜的是,村里原来传承几近青黄不接的竹编、木雕、纸伞等手艺,也开始兴盛起来,甚至形成了一条近500米长,包含传统技艺、美术、美食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经营的街市。

  “不仅保护单个的非遗项目,而要保护非遗生存的空间。”江西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郎道先生动地总结道,“如果说非遗项目是树木,那么生长存在的空间是森林;如果非遗项目是鱼,它的生存空间就是水。单纯保护鱼,鱼慢慢就变成了干鱼、咸鱼;水保护得不好,就会死水一潭,鱼也活不长了。”

  “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从项目化到整体化,避免了碎片化、单一化管理。”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分析,单一的项目化管理有局限,纳入保护的项目能受益,没有纳入的项目就会保护不力,只有形成良好生态环境,不管是否被列为保护项目,都能受益,都可以在大环境中百花齐放、千树竞秀。

  “非遗项目保护水平提升后,对其存在的环境也进行保护,这是非遗保护的必然要求和自然过程。”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副教授陈岸瑛看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整体思维体现在多维度、全方位的融合上:非遗和传统村落保护的融合,非遗与教育的融合,非遗和产业的融合,非遗和现代的融合,非遗内部各个项目的合作,让有共同观念和相似历史的文化谱系,能总体呈现、整体推进,不断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希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能进行全方位探索,努力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和多姿多彩的区域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光明日报 2017-08-21 10:15:5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通:非遗保护要精确管理
下一条: ·香港公布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