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7年暑期学校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对外学术交流中美日民俗学暑期学校2017年暑期学校

讲座║ 次仁央宗:分析地理环境对藏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为例
——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专题讲座之五
  作者:刘隽敏   摄影/图:马千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24 | 点击数:7685
 

  时间:2017年7月22日上午
  地点: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图书馆三楼报告厅
  主讲人:西藏大学地理系次仁央宗教授
  主持点评人:玛吉·霍尔茨伯格 (Maggie Holtzberg) 教授
  记录:刘隽敏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依据地理环境特征,青藏高原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卫藏地区(以拉萨为中心的高原中央区)、康巴藏区(包括云南、四川等地)及安多藏区(高原北部牧区)。本次讲座案例分析的来源为西藏自治区。

  西藏地区根据其自身的地形特征也可分为三部分。北部高海拔地区,气候恶劣,气温较低,牧业占据主导地位;卫藏地区多河谷地带,生产生活以农业为主;东部林芝地区海拔较低,多为湿润半湿润气候,森林面积广阔。

  西藏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和自然资源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藏族饮食文化。在饮食结构上,糌粑、酥油茶、牦牛肉、奶渣和青稞酒等食物均占有重要地位。糌粑由青稞制成,是藏民最重要的传统主食,一般与酥油、奶渣和酥油茶搭配食用,但不同地区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方法都略有不同。另外,当藏民需要长期在外劳作时,也会将糌粑制成不同形制的糕点,使之方便携带。牦牛是最具藏区特色的动物之一,也是藏民肉类食物的主要来源。除牦牛肉、牦牛舌、牦牛肝外,由牦牛奶制成的酥油更是藏民必不可少的食物。酥油茶由酥油与砖茶共同熬制而成,热量较高,能够帮助藏民有效地抵御严寒天气,也能提供必要的维生素与矿物质。

  就具体地域而言,北部羌塘高原以肉食为主,牧民一日三餐均离不开肉类,奶制品、糌粑和茶也不可或缺。东部林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蔬菜及菌类生长,搭配酥油和糌粑的烤蘑菇就是林芝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除牛羊之外,藏香猪也是该地区独特的牲畜,它们体型较小,肉质紧实,藏民们多于藏历新年食用藏香猪肉。另外,由于林芝地区较为湿润,易使人患风湿病和关节炎,当地居民多使用石锅烹煮食物。这样有助于对此类疾病的防治。卫藏农业区多种植小麦、青稞、大米、土豆和萝卜等,如土豆包子、萝卜炖羊肉等均为该地区的特色食物。随着现代技术的引入,温室与大棚也扩大了蔬菜种植的范围。除酥油茶外,甜茶也为当地藏民所喜爱。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化进程给藏区饮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啤酒、可乐和方便面等食物已在当代藏区饮食结构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它们在为藏民带去美味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健康问题。例如,传统的酥油茶与糌粑可谓绝配。酥油茶能为藏民提供抗寒所需的热量,而糌粑则可有效控制人体摄入的油脂,然而当下不少藏民的主食已不再是糌粑,而是方便面、汉堡和油条等。一旦失去了糌粑对油脂的调控,在上述新的主食基础上继续频繁饮用酥油茶就会导致肥胖和血脂过高等危害。

  总体而言,整个西藏地区均处于高海拔地带,不同区域在饮食文化上体现出大同中夹杂小异的特点,而将西藏地区的饮食文化与同处较高海拔的青海和内蒙古等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则会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敖其教授进行补充发言

  讲座结束后,参会人员与次仁央宗教授就相关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问题包括藏区饮食的传承与变迁、饮品在藏区饮食中的地位、宗教因素对藏区饮食文化的影响等。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讲座║ 朝戈金:政府、学界和民众在二十四节气的申报过程中的作用
下一条: ·田野║ 民俗与可持续旅游: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塔拉达民族乡斡尔族民俗调研侧记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