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萧放:文化内涵是春节走出去的基础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1-29 | 点击数:2969
 

  春节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应用价值是其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是以强大的国力与文化影响力为基础的。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与重要内容。

  依傍农事节气时序形成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是世界节日文化的独特风景。它在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与生活服务功能上,比刚刚入选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毫不逊色,甚至有更广阔的意义。目前为止,传统节日中仅有端午节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节日何时能够更多地申请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特别是春节何时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国人尤为期待。

  春节新年,在中国至少走过了3000年,春节民俗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岁首大年,时值立春节气,为四季循环之首,大年在民国时期得名春节,与大年所在节令时段有着密切关系。虽然传统社会大年以元日、元旦、正日、新正命名,但大年节俗中早就包含了与立春节气相关的元素,如大年的春联、宜春帖、春酒等,王安石《元日》诗中的“春风送暖入屠苏”就形象地歌咏了元日与新春的内在关联。春节新年节俗在辞旧迎新之际,呼应着立春节气,人们以喜迎新春的姿态,践行着人与自然时序的和谐。

  而春节民俗以祭祀祖先的方式,促进人们与历史对话,增强人们的历史责任感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同时,春节民俗以家人团聚为核心,以隆重的年夜饭仪式,召唤散在四方的家人回归故乡,享受亲情盛宴,并以围炉守岁、夜话家常与拜年祝福的方式,强固家庭人伦。对于家庭价值的坚守,是春节走向世界的积极因素。春节除了家庭团聚外,还是亲邻交往的重要机会,城乡社区居民春节之际以人情往来、拜贺新年、欣赏年戏与庙会社火等活动形式,增进社区成员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实现社区有机团结与文化认同。

  中国人将四季视为生命机体,认为人类的生命节律与季节时序同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通过春节民俗活动与迎春仪式,激发生命活力,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了呼唤与彰显春天,大年春节,人们以窗花、春联、年画、花馍等静态艺术物象与社火、小戏、龙狮之舞等动态民俗表演艺术呈现民众手艺、心智与力量。这些与民众心灵密切结合的民间艺术,是宝贵的具有高显示度的春节文化元素,也是易于与世界人民沟通的艺术语言。

  春节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应用价值是其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是以强大的国力与文化影响力为基础的。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与重要内容。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共生与文化共享是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胶合剂,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人类文化共享的要素与功能,将春节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奉献给世界,是我们的良好愿望。在交通、网络、媒体充分发达的当代社会,春节文化的世界传播有着丰富的途径与成熟的技术手段,我们的“欢乐春节”海外传播活动,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孔子学院春节教学活动,中国留学生春节联欢、海外华人自发进行的春节庆祝游行等,都是近年来卓有成效的春节海外传播方式。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春节要想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文化节日,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我们还必须在节日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上下功夫。我们要根据春节的文化特性,考虑外国人心理习惯与欣赏方式,节日传播途径应从节日的物质层面、社会层面与精神层面,逐层推进。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01月25日02版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刘宗迪:《山海经》是怪物之书吗?
下一条: ·民俗学家萧放:因势利导,让乡风文明重归“故土”
   相关链接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鸣]浅谈节气习俗特点·[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刘吉平]穿越时空的碰撞:《白鹿原》中的民俗事项及其文化内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张纯]皖北民俗中“剪压(鸭)尾”成人仪式的文化内涵
·[韦亮亮]广西上林县韦厥传说研究·[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谌红雨]布依族服饰图腾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浅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