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学者建议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需稳步进行
  作者:记者 项江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1-18 | 点击数:1731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项江涛)民间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共享性特点,这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了世界意义。民间文艺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在1月7日至1月10日召开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暨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名专家学者就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民间文艺作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的集体性、创作和流传的动态性、表现形式的口头性、作品内容的变异性和超越时空的共享性。民间文艺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全民共享的文化形态,可以被不同的社会群体甚至是不同的民族或国家所享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提出,民间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必然带来民间文化尤其是民间文艺的交流。这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增进了民族团结,活跃了民族文化生活,推动了各民族民间文艺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民间文艺以大众文艺、通俗文艺的形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审美风尚,既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优良载体,也是一种富于民族特色,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输出品。就此,与会学者认为,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目前仅有极个别的民间文艺著作权案例,如“乌苏里船歌案”、“千里走单骑案”,且均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得到解决。此外,我国于2011年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相关问题已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还没有足够多的案例来充分认识民间文艺著作权问题的症结所在,“保护条例”中的大多数问题并不是实际生活中真实存在的。

  与会学者认为,从目前全国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的资源争夺现象来看,一旦“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实施,势必导致各地为了抢夺各种“文化发源地”而恶性炒作,阻塞民间文艺交流的民间通道和商业通道,不利于我国的文化繁荣和文化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涛认为,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和后期的保护工作,涉及到政府、学者和民众三方面的力量,而这三方的出发点、利益诉求和对非遗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民众则是被动地被卷进来,因为非遗所涉及的就是民众本来的生活内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陈泳超认为,一个国家的民间文化,要有公认的代表作;民间文学的研究,要与其他兄弟学科相匹敌,也需要有自己持续的经典建设。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年01月12日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以二十四节气与六合农民画为案例”学术研讨会在高淳举行
下一条: ·在国际话语规则中实现本土口头传统元数据标准建设
   相关链接
·[毛巧晖]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杨利慧]遗产旅游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二三模式”·[郭俊红]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即将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尊重是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前提
·专家热议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