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邵志择]“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的流行及其商业化利用
——以上海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邵志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2-26 | 点击数:4482
 

  摘要:Santa Claus是19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圣诞节最重要的标志性形象。当圣诞节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及其他城市逐渐流行的时候,他被译为“圣诞老人”,其形象频现于报纸杂志,同时也被广泛地用作商业促销。由于上海是最早流行过圣诞节的城市,本文主要探寻圣诞老人在近代上海的足迹,看他是如何被中国人接受并加以利用的,由此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圣诞节在上海等都市流行的情况。

  关键词:圣诞老人;圣诞节;上海;广告

  作者简介:邵志择,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关于圣诞节与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与逐渐流行,学界较少关注。学者在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时,多着眼于衣食住行以及娱乐,比如电影、跳舞,偶尔有著述会提及圣诞节,①但笔者尚未发现专门研究圣诞老人在近代中国传播和流行情况的著述。西方学者对欧洲和美国的圣诞节如何发展到现代的大众化节日有较多的研究,②但是对圣诞节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研究中几乎忽略了中国。③本文以上海为中心,研究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在耶稣圣诞节期间流行的一个节日元素——圣诞老人,其他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的研究。④

  一、 圣诞老人

  近代最早记述圣诞节的中国人是出使官员。张德彝在同治七年(1868)随使英国时,亲历了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耶稣诞节,并且在日记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⑤后来出使英、法的郭嵩焘、曾纪泽在日记中把Christmas叫作耶稣生日或耶稣诞辰,⑥但是他们都没有提到英国传统的节日人物“圣诞老爹”(Father Christmas)。⑦刘锡鸿在德国任内时,曾应邀参加了一个“克莱斯麦司衣符”(Christmas Eve)晚会,详细描述了在晚会上亲见的一位分发礼物的“老人”。⑧刘锡鸿所看到的“老人”并不是Santa Claus,应是德国的Christkindlein(也称kris kringle),一个类似于Santa Claus前身圣·尼古拉斯的人物,⑨因为Santa Claus是一个美国的节日形象,当时(1877年)还没有对欧洲造成影响。⑩10年之后,张荫桓在美国任公使时,第一次提到了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圣诞老人,他把这个人物音译为“山特呵罗士”,在他的眼里,这是一个给小孩子分玩具的“货郎”。(11)民国时期中国人所知的圣诞老人就是这个美国“货郎”。

  美国圣诞老人形象最早见于摩尔写于1822年的诗歌《圣·尼古拉斯来访》,诗中St.Nicholas和Santa Claus互用,这个人物个子不高,如小精灵般,穿着皮衣而不是主教长袍。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从1863年到1886年为《哈珀周刊》(Harper’s Weekly)所画的圣诞老人则不同,他笔下的圣诞老人体型肥胖,穿着皮衣,有一部白胡须,是一个快乐的老人。(12)到19世纪末,纳斯特笔下的圣诞老人形象就成了现代圣诞老人的标准形象。

  有人认为美国的圣诞节是1880年代被“重新发明”(reinvented)出来的,这主要是指商业化对圣诞节的影响。(13)1880年以后,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商业消费价值得到高度的认可,美国人庆祝圣诞节的现代形式就是在这种商业文化中出现并形成的。(14)与此同时,父母给孩子们的礼物越来越多、越来越贵,这使得圣诞老人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原来圣·尼古拉斯惩罚坏孩子的一面消失了,圣诞老人给所有孩子带去礼物,不管他们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如何。圣诞老人的体型也发生了变化,他变得更高大、更柔软,完全不同于19世纪初那个小精灵般的形象,也不同于欧洲那个高高瘦瘦的圣·尼古拉斯。(15)这个形象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哈珀周刊》就曾刊出一幅一个小女孩亲密地搂着圣诞老人脖子的图画(图1)。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人对美国的这个圣诞老人并不熟悉,即使是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对他也不甚了了。直到1877年左右,还有许多外侨在问“Who and what was Santa Claus?”《北华捷报》为此从《韦伯斯特词典》中找来相关的解释,指出他就是荷兰人所称的Santa Claus(或Klaus),特别强调了他给孩子们送礼物的特征。(16)数年后,圣诞老人才出现在外侨社区。比如宁波的外侨在1887年圣诞节举行了庆祝晚会,有一个圣诞老人到场给孩子们发放礼物。(17)由于英国的侨民居多,出现在圣诞节活动上的往往还有英国的圣诞老爹。牛庄外侨在1889年圣诞节举行的圣诞晚会上就有圣诞老爹到场。(18)1907年圣诞节,在宁波外侨举办的圣诞晚会上给孩子们分发礼物也是圣诞老爹。(19)圣诞老爹大约在19世纪后期被美国式的圣诞老人形象取代,但是英国人有时仍用原来的称呼,所以不能确定《北华捷报》后来所提及的圣诞老爹究竟是指哪一个。

  1905年圣诞节前,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杂志The Eastern Sketch发行了圣诞号,封面的主色调是红色和黄色,画面是圣诞老爹和中国龙(Chinese Dragon)手挽手走向外滩的场景。据《北华捷报》的介绍,第一页还有一幅画,是一个简称为“L”的“头发非常黄的少女”向“我们”祝贺圣诞快乐。(20)如果这个“L”是中国女孩,(21)那就和中国龙一起构成了与圣诞节及圣诞老爹之间非常密切的关系。也许编者仅仅是希望圣诞节得到中国人的认可,以消除文化上的隔阂。也不能排除在当时的上海,中国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这个来自西方的节日。(22)

  当然,外侨社区里的圣诞老人或圣诞老爹,以及少数驻外使节笔下的“老人”或“货郎”,都不太可能对一般的中国人造成多大的影响。只有当圣诞节真正进入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圣诞庆祝活动时,圣诞老人才会进入人们的视野,他的形象才会得到广泛的描述并被利用。

  二 、圣诞老人与中华人士相接

  1898年耶诞节,上海的教会机构为100多名中国穷人家的孩子举办了一场慈善晚会,有一位圣诞老爹到场分发礼物,孩子们对这个老人非常陌生,但是很快便喜欢上了他。(23)也许从那时开始,圣诞老人就已为少数中国人所知,但是从《申报》和《北华捷报》很少提及圣诞老人与中国人同乐可以推知,至少在清末,圣诞老人与中国人同乐并不是普遍现象。从民国初年开始,教会为华人组织的圣诞活动越来越热闹,但是在《申报》和《北华捷报》关于这些活动的新闻报道中几乎没有圣诞老人出现。《申报》第一次提及圣诞老人是在1917年青年会夜校所开的冬季同乐会上。这个同乐会的主旨是体会“耶稣圣诞为世界最快乐之日”,所有演出结束后,“由圣诞老人与卓校长分赠各科教员礼物多种”。(24)两年之后,《申报》刊出了一篇《圣诞老人谭》,(25)详细介绍了圣诞老人的来源和他的节日地位。之所以要专文介绍,可能是圣诞老人已经在一些圣诞节活动中与中国人士欢叙节日,但很多中国人还不了解他。从这篇文章中可知,中国人所称的圣诞老人是来自美国的Santa Claus,而不是英国的Father Christmas。从《申报》、上海《民国日报》《大公报》《益世报》等报纸的圣诞庆祝活动报道中也可以看到,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和教会机构比较注重以娱乐的方式庆祝圣诞节,这些活动多冠以“同乐会”之名,到20世纪20年代初,体现快乐精神的圣诞老人已常见于这些场合。

  1920年圣诞节,上海的基督教教堂如山东路天安堂、蓬路真神堂、海宁路沪北浸会堂的圣诞庆祝会,都有圣诞老人与大家欢聚一堂。上海青年会的干事吉尔达(J.H.Goldart)注意到这位节日使者已来到中国人身边:“圣诞老翁每逢耶稣诞日下临一次,由来已久,吾人送往迎来之际,觉此翁欢乐之容年复增加,往昔只临泰西各地,近乃欣然与中华人士相接。其所得之待遇,日形隆盛而新奇,良友见增,每叙必欢,此翁之乐可知。”(26)如果吉尔达的观察不错的话,圣诞老人大约在1920年前就已经常现身于各种圣诞节的活动,其称呼既有“圣诞老翁”和“圣诞老人”,也有“圣诞叟”,(27)以及稍后的“圣诞老”和“散克特老师”,(28)他们都是美国人所称的Santa Claus。(29)当然也有其他几种叫法,如“圣诞老公公”“耶诞老人”“北极老人”等,但是最常见的还是“圣诞老人”。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的《国语辞典》收入了“圣诞”和“圣诞老人”两个词,辞典对前者的解释是“称佛、菩萨、孔子、耶稣等人之诞生日”。对后者则谓:“欧俗相传爱护儿童之老翁,每当耶稣诞节之前降临,故称。”(30)可见“圣诞老人”这一称呼到20世纪30年代已是Santa Claus的正式中文译名。

  圣诞老人在中国是一个受人欢迎的送礼者的形象,这与他在西方国家的节日角色是一样的。《申报》“自由谈”主编周瘦鹃曾参加上海晏摩氏女校的圣诞同乐会,他描述了圣诞老人在活动中的表现:“俄而圣诞老人负巨裹跰□而出,饰者姚启明女士,女中曼倩也,一言一动有突梯滑稽之致。继出裹中物,呼诸师长名而分赠之。每授一物,必佐以雅谑,群为解颐。赠礼物讫,则有校役荷巨筐,中有小裹累累,仍由圣诞老人分贻于生,如是倾数巨筐。予亦得一裹,视之,果饵也,归以贻小鹃,食之甚甘,乃深感圣诞老人之厚意焉。”(31)《申报》之所以重视圣诞节并推出圣诞节增刊,与这个节日能给人们带来和平、快乐不无关系。(32)

  头戴长帽、一把大胡子、身材矮胖、笑眯眯的圣诞老人形象也被画图绘影印于报端。1920年的“申报星期增刊·圣诞号”就以圣诞老人的形象作为刊头画(图2);同年的“申报自由谈圣诞特刊”也用圣诞老人背负大礼包的形象作为刊头(图3);1922年的“申报耶稣圣诞增刊”刊头右首也是圣诞老人形象。这些形象和此后《申报》广告中所有圣诞老人的形象基本相同。

  圣诞老人的礼物使者定位与他的胖老头形象使得中国人对他充满了好感。有人把他想象成缔结良缘的月老,(33)也有人把他视为解决中国诸多问题的施恩者,他给中国社会各色人等送上的圣诞礼物上分别写着:“裁兵筑路,勿杀同胞”(军人)、“发表民意,勿偏党派”(政客)、“牺牲名利,提倡教育”(教育家)、“振兴实业”(实业家)、“捐助公立学校,栽培贫寒子弟”(富翁)、“提倡推销国货”(商贾)、“发扬祖国文化,提倡美术敎育”(文学家)。(34)自称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同志也不自觉地借用他的形象来宣传孙中山开创的共和制度。1928年圣诞节,在《申报》“自由谈”的一篇短小说里,作者虚构了一场“圣诞老人和中国民众欢叙大会”,与会的民众和小朋友满心希望圣诞老人能给他们带来礼物。圣诞老人确实带来了礼物:“可爱的小朋友,不要喧哗,你们看,这是三民花、革命果,是专诚给你们的。这三民花永远这样的鲜丽,不会萎谢;这革命果永远这样的碧绿,不会腐烂。你们带回去,时常的看着玩着,那么将来的三民花就会普遍,革命果就会长存!”革命化的圣诞老人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继续给现场的一般知识幼稚的人(文盲阶级)、一般青年、一般妇女和农工阶级分发各种“精神礼物”:智慧囊、努力片、奋斗球、胜利旗。当所有礼物分发完毕,现场一片欢腾,圣诞老人和华丽的礼堂一瞬间都消失无影,只见空中飘扬着鲜明的国徽。(35)在这篇寓言式的小说里,圣诞老人来到中国仿佛就是为了见证中国最后进入一个“自由平等”的统一时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张多]“我就是圣诞老人”:美国俄勒冈州的圣诞节与民众生活
下一条: ·[游红霞]作为仪式美术的圣诞树:多元叙事与节日传承
   相关链接
·[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吴昉]近代都市商业氛围中的上海邑庙民间工艺研究·[赵李娜]社会变迁与风俗书写:晚清居沪知识分子的上海风俗关注与撰述表达
·[范长风]上海大都市的第三空间与文化活力·[伍华娟]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文化定位
·“端午与神话”学术工作坊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举行·[雷伟平]非遗资源图谱视域下的上海三官神话变迁研究
·[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志勤:重塑“小世界”的“大上海”·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召开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的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郁喆隽]江南庙会的现代化转型:以上海金泽香汛和三林圣堂出巡为例
·第二届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联盟构建与现代传承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
·[柯玲]浅谈上海绒绣艺术的“海派”特质·[讲座预告]阅读的宝卷——以上海惜阴书局为例(北大,2018年10月20日周六9:00)
·2018年秋季民俗学理论研讨沙龙举行·《中华创世神话六讲》在上海书展首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