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6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6年会专区

[李君]灾害记忆与节日传承
——以纪难节为例
  作者:李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25 | 点击数:2423
 

 

 
灾害记忆与节日传承
——以纪难节为例
李君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要:中国节日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多种形成机制与丰富的形式。然而因为地震形成的节日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本文主要以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形成的纪难节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形成及发展演变,为节日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进而发现其对地域共同体的影响,及其体现出的宗教本土化的实证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灾害记忆理论,探求作为灾害记忆表象的节日在其间担任的角色以及其呈现的意义。此研究对于提供一种灾害痛苦体验的消解装置也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灾害记忆;节日;传承;纪难节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娟]网络平台中的笔仙传说实践
下一条: ·[李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编制的本质内涵
   相关链接
·[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刘鑫]传播学视角下隆德地区“仪程官说仪程”民俗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李香霖]“俗民”何以“感受生活”
·[李顺]以节日之名:消费主义的现代性实践·[李士强]节日的延续与调适:哈尼族苦扎扎节文化韧性机制
·[李生智]丧服传承·[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柯小杰]地方志视角下的民俗记录与乡情传承·[金茹雪]“两创”视域下曲艺类非遗活化路径研究
·[解欣怡]共创“我们的节日”:杭州青山村端午游龙会的民俗化路径与启示·[蒋亭亭]1949-1966年山东梁山地区水浒人物传说的自发性传承机制研究
·[姜新琪]当代城市节日的公共性传承·[黄景春 陈杰]豫南盘古神话的在地化生成及活态传承
·[贺少雅]生活的发现:笔记的民俗学研究·[何志清]客家古祠堂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探析
·[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何赛飞]绍兴禹陵村姒姓后裔祭禹仪式的身份实践与非遗传承
·[葛玲]当代赫哲族“伊玛堪”传承情况调查·[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