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让遗产“重现生机”
——听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上的外方声音
  作者:记者 陈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20 | 点击数:1922
 


  8月8日至9日,由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美术学院,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承办的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以“重现生机”为主题的本届论坛,旨在总结和分享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经验,探索挖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将其融入民众生活,帮助文化遗产重拾活力、重现辉煌。

  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机构、300多位参与者,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窗口,体现了中国数字遗产行业汇入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多位外国嘉宾在论坛上对各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介绍,以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建议,也对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古斯塔夫·阿罗兹介绍,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汇聚了全球古迹方面的专家,中国遗产保护协会也积极参与其中。他在报告中指出,公众对文化遗产享有权利,文化遗产地的作用之一就是推动一个国家的文化身份认同。此外,文化遗产地处于不断变化中,遗产保护概念、方式也随之改变,人们必须看到这种变化,重新设计,加强管控。比如现代社会中,要将文化遗产看作公共财产,考虑本地社区的诉求;相比保护,有时要将扩大遗产地的功能摆在优先位置;除了有形资产,更需要保护建筑方式、相关传统、仪式等无形资产。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工作的一部分就是使用先进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记录,这有助于公众接受和理解文化遗产。

  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主席、希腊国立雅典理工大学教授安德烈亚斯·耶奥戈普洛斯介绍了该委员会在推动技术和文化保护进行融合方面的相关工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建、修复、挖掘中,我们都要对这些工作进行精确记录。这些记录不能被孤立地看待,而是应该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他通过历史建筑信息建模、三维重建、众包3个案例详细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技术,并表示数码相机、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3D打印机等工具的运用,让遗产保护工作在速度、精度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行委员、来自加拿大的马里奥·桑塔纳也强调记录的重要价值。他指出,记录尽可能完整的信息是重要原则,同时要找到更好的保存和分享方式,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决策者、大众乃至我们的后代。“所有人都应是文化保护领域的参与者,采集、保存的信息应该能帮助我们更完整地了解遗产地及其重要历史意义。”

  荷兰迷思凌克科技公司是一家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企业,首席执行官鲍德温·豪斯瓦德说,公司希望建立起文化遗产与经济、空间等因素间的联系,利用遗产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比如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旅游开发时,将对遗产的利用纳入商业计划和商业模式中。鲍德温介绍了公司在进行遗产开发时的“三步法则”:“首先我们会去看这个地方的历史、身份,探寻它的故事线;然后看一下它的现在;再看哪个故事线更适用于未来,思考如何去讲述这个地方的故事。”他说,讲故事是很重要的,这可通过建筑、环境来进行,也可以数字化的形式阐述。总之,高质量的空间能形成更好的身份认同,让人和人之间的凝聚力更强。

  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很早就进行数字可视化、虚拟现实和交互方面的研究与商业合作。学院中国区学术代表赵华森说,数字艺术工作者有义务用数字化的方式去记录和再现那些即将或正在被损毁、消磨的文物遗迹。但这种再现不是简单地推出VR设备或文物古迹数据,让观众自己探索,而应该更多地用叙事性、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参与者去体验和感受。“数字艺术没有编辑成本,可以不停地复制,还有便于异地传播的优势。我们在不断寻找合作伙伴,用数字化的方式再现文化遗产,让更多人感受到人类文明的魅力。”

  日本元兴寺文物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佐藤亚圣、法国驻华大使馆环境和文化遗产参赞阿尔梅·古约马奇等多位嘉宾分别介绍了不同的遗产保存案例和数字化技术在其中的运用。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是全球性课题,专家们对此进行了重点讨论。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执行委员、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遗产开发室主管兰德·埃皮希认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利益相关方的矛盾等令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复杂,孤立地去保护一个村庄很难,应该建立强大的专业阵营,展开项目合作。

  一直大力支持中国文化古迹保护工作的古斯塔夫·阿罗兹也谈到,他很关心中国一些地区乡土文化的改变,也看到文化旅游对乡村生活的冲击。“人们去村子里旅游不光是想看风景,还想体验真实、传统的生活方式。让年轻人参与进来,应该会带来更良性的发展。”

  安德烈亚斯说,希腊和中国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希腊也经历了城镇化过程,面临“空巢”“空气污染”等问题。他认为,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提升当地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教育机会,改善医疗条件、通讯设施,吸引人们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还特地设立“奥地利专场”,由奥地利联邦总理府艺术与文化部世界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露丝·韦罗妮卡·朴克尔领衔的专家们介绍了奥地利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经验。奥地利维也纳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系讲师托马斯·米特厄克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在建筑调查中的运用,以及奥地利在文化遗产研究上的成果;奥地利艺术家芭芭拉·萨隆将数字复原的圆明园盛景与欧洲版画艺术相结合,带来文化遗产艺术复原的范例……

  对此,奥地利驻华公使雷吉娜·菲格尔说,今年是中国奥地利建交45周年,双方进一步推动在经济、外交、科学等方面的合作,文化遗产保护是其中的重要项目。“保护古迹遗址其实是保护共同的文化记忆,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促进公民社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她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和先进技术表示赞赏,希望奥地利继续参与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08-1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首届“中秋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下一条: ·东北亚民间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通知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