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周晓波 王晓东]论中国端午习俗的韩、日传播及其流变
  作者:周晓波 王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09 | 点击数:5891
 

  [摘要]通过对中国端午习俗在韩国、日本传播的时间、路径、内容及本土化发展等几个方面的考察发现, 源于中国的端午习俗是由不同时代的人、通过不同的路径传播到韩、日的。同时,中国端午习俗在韩、日的本土化发展,不但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为两国建构独特的岁时节俗文化体系打下了基础。另外,中国端午习俗的韩、日传播也部分地反映了古代东北亚地区的文化生态格局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端午习俗;韩国;日本;本土化

  [作者简介]周晓波系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王晓东系鲁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关于端午习俗的源流关系,中国当代学者何星亮先生认为:中国端午节是源,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端午节是流。端午节传到相邻国家和地区之后,与当地的文化整合,形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端午节。”韩国、日本两国的端午节及其习俗的形成与发展,也正如何星亮先生所言。不过,由于国内有关端午习俗韩、日传播的探讨不多,致使人们不能真正了解韩、日两国的端午。也正是缘于此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获批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事一出,立即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国内对韩国的做法质疑之声一片。质疑的主要理由在于中国是端午的发祥地,韩国申遗不合情理。同时这也使中国端午应该申遗的呼声高涨。在这一背景下,2009年,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联合申报的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现在看来,之所以韩国、中国的端午节都能成功申遗,我们认为主要有两个理由是端午习俗的确是有巨大影响力和重要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二是韩国、中国的端午有着各自的体系。

       为了清晰地认识韩、日两国的端午习俗,本篇拟运用比较法,从时间、路径、内容及本土发展等角度出发,探寻中国端午习俗文化的韩、日传播及其流变。

  一、端午习俗韩、曰传播的时间及路径

  首先,关于中国端午及其习俗的起源,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闻一多、黄石、刘德谦、冯骥才、何星亮等国内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做过探讨。学者们大多认为,端午的概念大致出现在4000年前的夏商时期,其起源与节气变化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节气变更与自然万物的生命周期、人的健康等之间的关联性,由此创造了阴阳、五行理论。与端午的概念及其习俗起源有关的恶日说、夏至说、浴兰节说、吉辰说等正是阴阳、五行理论的产物。后来,介子推、伍子胥、勾践、屈原、曹娥、陈临、秋瑾等不同时代的著名历史人物,被人们当做祭神附加在端午上,使得中国的端午习俗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综合体。学术研究和民间传说都表明,中国端午在起源上呈现“非一时、一地、一族群起源”的特点,而在习俗上又是南北各异、东西不同,呈现出“多流派”格局。不仅如此,中国的端午很早就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本土化端午。前面提到的韩国和日本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那么,中国的端午及其习俗又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传播到韩国和日本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历史事件的梳理来追根溯源。

  (一)端午习俗的韩国传播

  历史研究表明,由于地理上的便利,韩国的先民很早就与中国大陆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频繁交流。由于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今天的韩国饮食、服饰、节俗等传统文化中仍然保留着大陆的诸多元素。在这一点上,端午习俗极为突出。端午在韩国被称作天中节、重午节、戌衣日、水濑日。韩国学术界普遍认为,端午的概念及其习俗起源于中国。据韩国学者考证,早在檀君开天时代(前2333—前238年)就有端午(五月五)祭祀活动,但缺乏切实的证据。

  笔者管见,最早记载朝鲜半岛端午习俗的是陈寿的《三国志》。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记载,马韩(“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昼夜无休”。韩国学者多认为,《三国志》所记时代即是其端午习俗的开端。笔者以为,既然那个时代已经存在,说明其出现的年代应该更早些。

  高丽时代的僧人一然(1206—1289年)所著《三国遗事》(成书于1281—1287年之间)载:199年,驾洛国国王首露死,建首陵王庙,“自嗣子居登王泊九代孙仇衡之享是庙,须以每岁孟春三之日、七之日、仲夏重五之日、……丰洁之奠,相继不绝”。此为朝鲜端午祭庙的最早记载。

  从文献记载推断,至晚在《三国志》所记的公元前2世纪——公元4世纪之间,朝鲜半岛已有端午祭祀习俗。这个时期,正是朝鲜半岛的三韩时代(前2世纪末——公元4世纪)。

  我们再从中韩两国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来考察韩国端午的起源。通过对中韩关系史的研读,我们发现,从公元前11世纪至唐,伴随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断有大陆人移居朝鲜半岛,较大规模的就有六次之多。

  第一次是箕子朝鲜时代(约前1066—前194年)。据《史记》、《尚书大传》、《汉书》等史书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灭殷后,商朝遗臣箕子率5000人马出走朝鲜半岛,并建立了国家,史称箕子朝鲜。

  第二次是卫满朝鲜时代(约前195—前108年)。文献记载,公元前194年(汉惠帝元年)燕人卫满率一千余人攻打箕子朝鲜,获胜后自立为王,史称卫满朝鲜。

  第三次是汉四郡时代(前108—公元313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兵攻打卫满朝鲜,获胜后设立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将西北朝鲜地区纳入汉王朝的版图。这一时期,来自大陆的四郡官吏及随从、军队等也一定将自己的文化带给了朝鲜半岛。当然,期间也有很多人为避战乱移居朝鲜。例如,高丽学者金富轼1145年所著《三国史记髙句丽本纪》载,故国川王十九年(公元197年)“中国大乱,汉人避乱来投者甚多,是汉献帝建安二年也”。又载,山上王二十一年(公元217年),“秋八月,汉平州人夏瑶以百姓一千余家来投,王纳之,安置栅城”。

  第四次是五胡乱华时代(公元4-5世纪)。西晋时期,塞北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部落常大举南下攻打中原。很多人为了躲避战火,纷纷逃到朝鲜半岛定居。更有高句丽趁乱袭扰辽东一带掠到朝鲜半岛的“被移民者”。金富轼的《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美川王》记载三年(302年),秋九月,王率兵三万侵玄菟郡,虏护八千人,移之平壤”。同书《故国镶王》条记载,“二年(公元385年),夏六月,王出兵四万袭辽东。……遂陷辽东、玄菟,虏男女一万口而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田兆元]端午龙舟的前世今生
下一条: ·[刘魁立]话说端午
   相关链接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抗疫背景下,凸显端午民俗特殊文化意义
·“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
·[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常睿]新冠疫情下的端午香囊节俗消费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