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张勃]景仰女娲 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24 | 点击数:3008
 

   大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小说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作为引子引出下文,从而为宝黛的爱情故事染上了一层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巧妙的构思虽然是曹雪芹的创造,但也有历史悠久的女娲神话做基础。

  女娲被誉为“古神女而帝者”,位列“三皇”之一,也叫娲皇、帝娲等。在神话传说中,她既是创造了人类的始母神,又是化生万物的创世神,还是拨乱反正、有诸多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女娲造人并创造世界万物

  女娲造人的神话,先秦时期已有记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发出这样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都说女娲创造了人类,可是她也是有身体的。那么她的身体又是谁创造的呢?这真是一个千古难题,而这个难题和女娲造人神话一样,反映的都是人类对于自身起源的深切关注。

  关于女娲如何造人,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有如下记载:开天辟地之时没有人类,女娲就用黄土捏造出人。可是这项工作太繁重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改成用绳子粘上泥巴甩。不同的做法创造了不同的人,富贵聪明的人是捏成的,贫贱平庸的人是甩成的。女娲用土造人的神话代代相传,情节也多有不同。比如在另外的神话里,女娲将捏好的泥人拿到太阳下晒,不料天降大雨,一部分泥人被运到安全地方,一部分则被雨淋变得四肢不全,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有残疾人的原因。这些神话直面社会现实中的贫富分化、智愚差别和残疾问题,并进行了解释,虽然带有宿命论的特点,却也反映了人们追根溯源的心理和特定时代对相关问题的认知。

  除了用土造人外,女娲作为始母神,还用孕育的方式造人。这往往发生在大洪水毁灭人类之后,世上只剩下女娲和伏羲,于是二人结为夫妻,女娲怀孕,再造人类。在不少神话里,女娲生出的是肉球等怪胎,里面包蕴着几个、几十乃至上百个孩子,他们成为不同姓氏或民族的祖先。

  但女娲不仅仅是人类的母亲,她还是创世神——世间万物的创造者。正如东汉许慎所指出的:“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女娲的创世神神格在今天流传的神话故事里仍然有鲜明的表现,比如《男人和女人的来历》(浙江玉环)就讲道,女娲先用捏,后用桃树枝粘泥的方法造了足够的人后,就走了,“那些粘在树枝上、落在草丛中的泥浆,后来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山禽和走兽,落在水里的就变成了鱼。”

  女娲是拨乱反正的文化英雄

  作为文化英雄,女娲最大的功绩是拨乱反正,通过补苍天、立四极等活动,消除主要因天灾人祸导致的混乱局面,重新恢复正常的宇宙秩序。

  据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记载,远古时代,四根天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天下百姓成了飞禽走兽的口中食。面对此情此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天下重归于和谐,人们又能安居乐业了。在这里,地震、强降雨、山洪、火灾同时爆发,女娲面临的是一场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巨大破坏。

  而据另外一种记载,导致天下失序的是人祸:“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女娲同样“消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之足,以立四极”。为了拯救人类于危难,在一些神话中,石头不够用,女娲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去补天。

  其次,女娲是一些乐器的发明者,史载,“女娲氏,风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而今人采自云南迪庆藏族的一则神话也说,女娲造人后看到大家没有什么好玩的,便制作了芦笙、箫供他们娱乐。

  另外,女娲还与婚姻制度的制定密切相关。《路史》说她“少佐太昊,祷于神祇,而为女妇,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判”,可见在男女婚姻方面握有重权。而在至今流传的一些神话传说中,合婚、盖红盖头等一些婚礼仪式也自女娲而起。比如在《红盖头来历的传说》中,大洪水过后,世上只剩女娲伏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后代,女娲要与伏羲结婚,但兄妹怎能结婚?伏羲不同意。女娲便在头上盖了麂皮,假装另一女子,骗过了伏羲。从此结婚便要将新娘的头脸遮盖起来。

  女娲神话蕴藏着文化精神

  女娲的神话传说看似荒诞不经,却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个中既有对大地震、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和古老战争的历史记忆,也有人类草创时期文明起源的蛛丝蚂迹。同样重要的是,女娲的神话传说蕴藏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那是对人类和诸多社会现象根源的求知与追问,是对天下有序、安定和平的美好期许,是面对天灾人祸时表现出来的超人智慧和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女娲具有多样神格,是中华大地上的始母神、创世神和文化英雄,她的身上凝聚着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数千年来,不同民族不仅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讲述她的故事,而且为她立庙,举办庙会加以祭祀,甚至将她的故事与各地的风物、风俗相联系。比如我国许多地方都曾有补天节,时间在正月十九,或正月二十、正月二十三,主要习俗是妇女蒸薄饼或摊煎饼,并将其抛在屋顶上,以表达对女娲补天救世的纪念和感恩。正是通过多种形式,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们不断演述着女娲的神话传说,也分享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沐浴着共同的文化精神,并因此建立起彼此之间的联带感和认同心。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5月24日
【本文责编:张倩怡】

上一条: ·[刘志琴]150年前,西餐来了
下一条: ·[吴钩]宋: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