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戏曲艺术,传技艺更要传精神
  作者:黄暾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6 | 点击数:1985
 

   近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李世济相继辞世,社会各界人士缅怀。斯人已逝,是戏曲界的一大损失。但痛定之后,如何更好地为戏曲传承发展尽心尽责,培养更多戏曲新人,值得思考。

  戏曲艺术传承,谁来“传”

  当今,戏曲的传人已不多,名家更是凤毛麟角。梅葆玖、李世济先生辞世,京剧名家又少了两个,但我们希望新人辈出;昆剧名家蔡正仁等老先生被戏称为“老熊猫”,但我们期盼更多的“小熊猫”。当今的戏曲名家很忙,不但要讲学、演出,更要培养新人,这是名家肩负的社会和艺术责任。谈到戏曲的现状,老艺术家们曾多次大声疾呼,希望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社会大众更多关心戏曲艺术。一定时期,这些呼吁确实起到一定作用,但更起作用的应该是戏曲人的自我奋斗。

  作为老艺术家,他们对于戏曲传承的最大贡献是在剧目、技艺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上。戏曲的传承,其关键字之一是“传”,由谁“传”?如果没人来传艺,经典如何继续?所以,有责任心的戏曲艺术家不是把戏曲的传承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他们不是把戏曲传承的责任简单地抛给他人与社会,而是自己主动承担。对于戏曲院团的演员来说,其表演愿望比较迫切,但传承积极性不高,一些有远见的院团管理者在践行戏曲传承计划的同时,如果能把戏曲传承作为院团责任则值得我们尊敬。

  关于老艺术家的称谓,我们不可回避的是艺术家前面的这个“老”字,“老”的内涵是德高望重,技艺精湛,也是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所以,戏曲“传”者的主力应该是中老年的艺术从业者,甚至是中青年从业者,他们不但活跃在舞台上,更奉献于三尺讲台,化作春泥育新苗。若要后继者成为优秀的传艺人,对他们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如今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各地举办的戏曲流派班,吸纳各院团的青年演员参与学习就很有意义,但他们学成之后应该有责任“演”和“传”,不仅要在大剧场演出,还要下基层到乡下去演;不仅在艺术院校传艺,还要到普通的大中小学甚至是社区、街道与农村传艺。

  戏曲艺术传承,谁来“承”

  戏曲艺术的传承,第二个关键字就是“承”。这个“承”,不是简单被动的承受,而是承前启后,继承发扬。2015年,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昆曲表演班学生毕业,他们是大学与中专、学校与院团联合培养的昆班学生,中专6年,大学4年,经过了10年贯通的培养。当年中专招生时,在全国范围内就有4000余名应考者,最后录取了60名学生,报考人数与录取比例是67∶1。正因为能够择优录取,大学与中专贯通,名家传承,学生十分优秀,该班毕业后整体进入上海昆剧团,担起昆曲传承的重任。如果我们的戏曲学习者都是报考其他艺术门类的失败者,或是文化成绩不理想才选择读戏曲院校的捷径者,那么,老艺术家们传的艺,他们能否承接下去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在戏曲演出市场相对萎缩、戏曲院团经济效益一般的情况下,投身戏曲事业的后来者,需要热情、事业心和使命感。为了戏曲事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具有优秀艺术素养的人来学习戏曲,在他们投身于戏曲事业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给予热情的鼓励。

  当然,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有专注的从业者,也要有广泛的爱好者;不但要有会戏曲者,也要有懂戏者和看戏者。戏曲艺术的承接者,不仅仅是戏曲院校的学生,还应该是所有对戏曲艺术有兴趣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业身份。他们是戏曲发展的基石,有了基石,才有塔尖。然而,现在戏曲在街道、社区的普及率相对较低,部分中小学的戏曲兴趣课、兴趣班也因缺乏好的师资而难有成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专业戏曲院校、师范类院校和戏曲院团共同努力,培养懂戏曲、会教学的戏曲教师应是戏曲传承的关键。

  戏曲艺术传承,传承什么

  戏曲艺术传承,有人传艺,有人学艺,这是很好的事情,但还不够,我们还要看“传”和“承”的究竟是什么。传承剧目要看剧目的价值,传承技艺要看技艺的内涵。在戏曲观众日渐小众的当前,我们更需要有精品意识和普及意识。在传艺者日渐高龄、学艺者日渐稀少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传承优秀的剧目,需要艺术家传授拿手的技艺。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剧目不选择,滥竽充数,再加上技艺本就不多,还要留一手,这样戏曲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戏曲传承不应只是单个剧目与技艺的传承,更应是整个戏曲艺术的传承和艺术精神的传承。为此,要学习先辈艺术家的精神,打破剧种的限制。剧种与剧种之间应相互学习,京昆可以互学,京剧与河北梆子可以相互借鉴,而不是老死不相往来,各干各的;还要突破行当的限制,如大学生可以跨行学习,文武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既要学流派又要突破流派的限制,梅尚程荀各具特色,亦可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取长补短。

  传统的戏曲表演教学,其剧目教学十分重要,像京剧的剧目多有流派特色,故剧目教学其流派特色明显,既传戏又传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与戏曲表演元素训练相结合,甚至可以分析总结出各流派甚至各剧目的表演元素特色,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学习。剧目教学是戏曲专业院校高年级学生的重要课程,但对于专业院校的初学者或普通学校的学习者而言,戏曲表演元素学习与训练尤其重要,这样有利于明确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并考核其教学成果。同时,戏曲表演的精华在剧目中有所体现,但其相关表演元素中亦有诸多精华,这些精华散落一地,捡起来亦是熠熠生辉。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5月16日第7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龙泉寺传说:宗教也需要“现代化”
下一条: ·[梁昭]和美国民俗学家马克·本德尔教授一起看《百鸟朝凤》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