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家乡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家乡民俗学

[岳永逸]城镇化的乡愁[1]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2-08 | 点击数:7149
 

摘 要: 当下中国乡村空间的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人口的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人的衣着举止言行的城镇化快于人的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城镇化。以此观之,“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意义非凡。如果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重中之重,那么在此过程中保留多元的乡土文明就更显得意义非凡。在有着重土思乡文化传统而且城愁凸显的当代中国,相比乡村的城镇化,逆向的城镇的乡土化或者才是更健康、持久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乡愁;乡土性;城镇村落化;城愁;乡音

作者简介:岳永逸,北京师范大学生活文化传承研究中心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专门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公报明确提出,城镇化的建设与推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现代化实现的一个不可违的自然历史过程,因此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经过多年的倡导、践行,城镇化已经卓有成效。按2013年底公安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以常住人口为基准,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但按户籍人口计算,城镇化率则仅达35.3%。也即在城镇化过程中,滞后的户籍制度使得已经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的占全国人口总数17.3%的人是“半市民化”。这些“半市民”无法分享市民的红利。与此大相径庭的另一面则是,在地方政绩、GDP驱动下的“拉进城”、“被落户”、“被城镇化”、“被上楼”等诸多乱象。

  显然,此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及其公报是在城镇化建设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经济发展、城乡巨变的理性总结,是对问题的正视,是对未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期许。但是,在充分肯定城镇化对于国计民生不可替代的工具理性的同时,这里更需要前瞻性质疑的是:城镇化是否一定就意味着发展,尤其是是否一定就意味着好的发展?人类文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原本是多样的。在强调城镇化重要性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还可以兼提多样、多元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天地、日月、神鬼为伍的乡野是否一定就意味着落后,是否一定要被发展掉?不愿意城镇化的人、将来希望从城镇回到乡村的人是否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是否还有选择的权利、机会与可能?

  今天大行其道的都市文明及其生活方式是以工业文明为基石、以科技为手段的,也是所谓的发展中国家身不由己地努力仿效西方的结果。彼得大帝时期的沙俄、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戊戌变法以来的中国、圣雄甘地之后的印度大抵都未逃离这一怪圈。不能否认的是,工业文明是剥离土地的文明,是将天、地、人、神分割的文明,是强调人定胜天、远离乡土、乡愁、乡音,继而支配也破坏自然、生态的文明,更是人在肯定自我、彰显个性同时也迷失、忧思弥漫,荒诞感倍增的文明。集团化的工业生产、骤然聚集的人口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城镇、都市。与此不同,传统的城与堡多因政治(如王公贵族所在地)、交通(如驿站、港口)、军事(如屯、堡)和商贸(市集、边关)等原因而生,并常有宽、深的护城河和高大厚实的城墙萦绕、护佑。这在东、西莫不如是,并无多少差别。

  伴随工业革命而生的便捷交通,使得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物理意义上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可是,与此相左的是,各自为阵的心理距离却日显遥远。尤其是独裁专制的强权政治土崩瓦解时,涣散也是异质的人心、人性更显隔膜与冷漠。信息时代倍增的异地交流、沟通方式与信息获取手段不但未能有效地加强心与心的理解、交融,反而使得近在迟尺的人都形同陌路。父子反目、兄弟相煎、夫妻情断、师徒破门、同行倾轧、上下灌水、是非混杂、造谣生事等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这些看似前卫的观念、运动都是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信息文明大行其道之后的亡羊补牢术、掩耳盗铃术。

  虽然有形的道道城墙使农耕文明主导的传统城市和乡村的外在形态迥然有别,但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其城乡的底色都是费孝通所言的“乡土性”的。[2]在或主动或被动地效仿西方的现代化历程以来,古旧城墙的灰飞烟灭在促使以西方为准绳的现代都市文明及其生活方式迅猛地开疆拓土的同时,也空前地拉大着城乡之间的差距。在观念层面上首先定格为发展与美好的城市、城市群、大小城镇成为了建设的重中之重。教育、医疗等与个体日常生活基本关联的社会资源被有意地不均衡配置。“重工轻农”的政治强权时代如此,“重城轻乡”的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改革开放时期同样如此。

  城市和享有城市户口的人处于了社会金字塔的上位,也占据着道德形态学的制高点,及至在日常口语中,“进城”“上街”和“下乡”“返乡”都有了特定的意涵。[3]改革开放前,“城里人”与“乡下人”泾渭分明的区隔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不公和阶序,培育了数代乡下人对城市的憧憬,至少激发了“乡下人”对城市的窥视欲望和在可能情况下“入主”的心性。鲁迅笔下的阿Q和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分别是二十世纪首尾的冒然也兴致勃勃进城的“乡下人”心性的代表。这种窥视欲和入住心性直接促生了改革开放后城乡之间的巨大人流,导致城镇一窝蜂地斩断历史线性链条的盲目拆迁,整齐划一地摊煎饼式扩建钢筋水泥堆砌的“石屎森林”。[4]

  对于绝大多数原本生长于乡野的个体而言,无论城镇真实的工作、生活境况是多糟,挤进城市、拥有城市户口仍是人生的基本梦想。拥有京、沪、广这些代表当代中国荣耀的一线城市的户口更是千千万万人的理想。没有乡愁的背井离乡、抛妻(夫、父母)弃子的都市化是如此的急不可耐,蓬蓬勃勃,红红火火!长此以往,这种单一、趋同的价值认同势必会催生文化的贫瘠和精神的枯竭。因此,城乡并重,而不仅仅是在城市中融入或者有限度地保留乡土的元素,应该才是可持续发展应有的理性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安德明]乡愁的民俗学解读:卷首语
下一条: ·[安德明]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
   相关链接
·[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于学斌]以乡愁文化为基调的村落景观再塑·[周星]现代民俗学应该把乡愁与本真性对象化
·[季全保 季旻孜]抓住抗防疫情后大好时机 用民俗画卷记录文化遗存·[江帆]乡愁背后:东北乡土文化的内隐结构
·[沈莉]展望:乡愁和家乡民俗学的新发展·[季全保]古镇民俗留痕 城市融入乡愁
·[张怀群]无名小村人文地理标志保护试论·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
·古村落保护如何留住乡愁·[刘爱华]城镇化语境下的“乡愁”安放与民俗文化保护
·[周星]生活革命、乡愁与中国民俗学·[章伟文]城市化、乡愁与精神文化之原乡
·保护古村落 留住我们的乡愁·文化遗产:跟得上发展 留得住乡愁
·杨豪中:新农村建设还需保存乡土文化精粹·传统村落遗产:“乡愁”如何寄放?
·[黄皓]民间家谱的当代沿承对记住“乡愁”的意义初探·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浙江松阳采访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